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展开全部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
1、数学的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的作用: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数学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数学课程目标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7、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8、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9、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10、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11、总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系。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12、总目标中情感态度的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3、
了解的含义
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14、理解的含义
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5、掌握的含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16、运用的含义
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17、经历的含义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18、体验的含义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19、探索的含义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20、总目标中问题解决的要求。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1、总目标中数学思考的要求。
1、数学的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的作用: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数学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6、数学课程目标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7、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8、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9、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10、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11、总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系。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12、总目标中情感态度的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3、
了解的含义
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14、理解的含义
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5、掌握的含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16、运用的含义
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17、经历的含义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18、体验的含义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19、探索的含义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20、总目标中问题解决的要求。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1、总目标中数学思考的要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