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 我来答
梦之缘文化
2022-07-15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32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45万
展开全部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该文明的具体体现都有哪些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文明,希望大家喜欢!

  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

  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 种植 业。在哈拉巴 文化 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 饲养 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 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农作 物品 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 自然 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 资本主义 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着一根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时期制造的铁柱,它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屹立不倒,几乎完全没有锈蚀。还有许多铸造精美的铜制佛象也反映出古印度人高超的冶金技术。

  古印度文明:棉花的诞生地

  根据目前的材料,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并用棉花纺线织布。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些棉布残片,虽然做工还很粗糙,但从棉布上的各种颜色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织染技术已经有所发展。古印度的棉纺织技术到孔雀王朝时已非常发达,大量的 手工 纺织者和纺织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后来,古印度人从中 国学 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他们已经可以织出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了,并配有各种色彩和图案。

  古印度文明:最早的远洋 航海

  由于印度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长,因此古印度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从发现于哈拉巴文化遗址中的一座造船台来看,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人们已经可以建造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海船,向东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直达我国,向西则经阿拉伯海直到红海沿岸。

  古印度文明:摩亨约·达罗城

  烧砖是古印度人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建筑材料制作技术。他们用烧制的砖建造房屋,使之牢固耐久。现在发掘出来的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大多是砖木结构。哈拉巴和摩亨约·达罗是已知的那时最大的两座城市,尤其是达罗城,几乎可以和巴比伦城相媲美。

  摩亨约·达罗城的建筑分卫城和下城。卫城城墙高大厚实,全部用大块的烧砖砌成。城墙上筑有塔楼,用于 军事 瞭望和召集居民。卫城里还建有一些大型公共设施。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可供多人同时洗浴,1200平方米的容仓可存储相当数量的谷物,政府的会议室达600平方米,最大的会议厅可容纳近千人。

  该城的下城是居民区,居民住宅星罗棋布,风格各异,既有平房,也有高楼,城内的道路既平且直,这些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特别是城内排水系统的设计独巨匠心,可以有效地防止内涝。可见,摩亨约·达罗城在当时是一座功能完备的大都市。

  但是,自从哈拉巴文化中断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多转向了宗教色彩极浓的寺庙、佛塔等,及开山凿石而成的石窟。例如佛塔的“塔”字在印度文里的原义即“坟墓”的意思,原是人死后埋藏骨灰处所,后来又成为储藏“舍利”(僧人死后的遗骨火化出的结晶体)的地方。到了德苏丹国时,信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伊斯兰式建筑。古印度最具伊斯兰风格的华丽建筑物是建于公元17世纪莫卧尔帝国,埋藏的泰吉·玛哈尔陵墓。当时有土耳其和波斯等许多国家及当地的建筑师和工匠共同设计建造了这座著名的陵墓,它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亚格拉附近,全部为白色大理石砌成,典雅肃穆,又镶嵌以各种宝石,以显示主人的尊贵,成为穆斯林建筑的代表之作。

  古印度文明:宇宙观与天文历法

  神话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古代神话有许多是关于宇宙结构的。古印度人的宇宙观同样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它支撑着像大锅一样的天空,日月均绕须弥山转动,日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大地由四只大象驮着,四只大象站在一只浮在水上的龟背上。由于古印度人不太重视实际的天文观测,因此观测仪器一直比较简陋,对宇宙的认识也多属于猜测。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天文学著作《太阳悉檀多》把大地视为球形,其北极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风则使所有天体一起旋转。虽然古印度人对宇宙的有些看法比较落后,但他们的天文历法却已经比较成熟。古印度有许多天文历法著作,他们采用阴阳合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吠陀时代,人们把一年定为360日,12个月,还有置闰的方法。为了观察日月的运动,他们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27宿。“宿”在梵文里是“月站”的意思,是为了区分月亮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太阳悉檀多》里讲述了时间的测量、日月食、行星的运动和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芨多王朝时期天文学家圣使所著的《圣使集》里讲述了日月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他认为天球的日运动其实是地球每天绕地轴旋转所致,这一猜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所证实。公元505年,天文学家彘日汇集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著作,编成了《五大历数全书》。在我国唐代时,一位移居我国的古印度天文学家的后裔昙悉达所著的《开元占经》一书里介绍了印度的“扫执历”,规定一恒星年为365.2726日(今测值为365.25637日),一朔望月为29.530583日(今测值为29.530589日),并采用19年7闰的置闰方法,是典型的阴阳合历,表明印度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印度的天文历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它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到后期已逐渐衰落。

  古印度文明:阿拉伯记数法

  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每个人都知道的“阿拉伯记数法”,即1、2、3、4…0,最初并不是由阿拉伯人所发明,而是起源于印度。

  大约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印度人采用了10进制记数法,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现了数的记号,但还没有零,也没有进位记法。到公元7世纪以后才有位值记法,但还没有零的符号,用空一格来表示。在公元876年的一个古老碑文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的符号,写作“0”,说明那时古印度的10进制位计法记数已完备起来。后来这种记数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所采用,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成为著名的“阿拉伯记数法”。

  圆周率在3.1416~3.1429之间

  成书于公元前5至4世纪的 数学 著作《准绳经》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其中有许多几何学知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使用的圆周率为π=3.09。《太阳悉檀多》一书列出了最早的三角 函数 表。《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有66条,包括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公式,而且研究了简单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和简单代数恒等式的证明问题,算出了3.1416的圆周率。

  公元6世纪至13世纪,古印度的数学成就到了顶峰。出现了梵藏、大雄、室利驮罗和作明等著名的学者,他们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多种方程组。梵藏写的《梵明满悉檀多》中引进了负数的概念,并提出了负数的运算方法。他已经认识到零在计算中的重要性,能够求解一些二次方程和不定方式程。他还会正确地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数列之和。在几何学上,他证明了以四边形之边长求面积的正确公式,证明了圆周率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他发现了一个分数除另一个分数,等于把除数?=X的方程。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是《算法概要》,专门讨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作明的《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他指出以零除一切数为无限大。他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应该根据实际问题选取一元二次方程适当的根。而且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他还用许多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求整数解的问题。他计算出了两个圆周体积的正确公式。

  古印度人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同时也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古印度文明:炼丹术与医药学

  古印度的 医学 相当发达。因为古印度素有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仁爱思想,看重救死扶伤的医学。在古印度 历史 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著作。

  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阿柔吠陀》,是目前已知的古印度最早的医学著作,记载有 内科 、 外科 、 儿科 等许多 疾病 的 治疗方法 。该书认为人体有躯干、体液、胆汁、气和体腔等五大要素,与自然界中的地、水、火、风和空五大要素相对应。躯干和体腔比较稳定,其余三者比较活泼,如果五者失调,人就会生病,这种看法成为古印度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妙闻是古印度最有名望的医生之一。在古印度宗教的教义中,禁止用刀子解剖人体,人们只能把尸体浸泡于水中然后用手撕裂进行观察,因此妙闻只好暗地里进行解剖学研究,在经后人整理的《妙闻集》里记载了许多解剖学知识。《妙闻集》里还论述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许多问题,研究了内科、外科、 妇 产科 和儿科等各类病症达1120种。还记载了摘 白内障 ,除疝气,治疗膀胱 结石 、 剖腹产 等多种手术,以及120种外科手术器材和760种药物。

  罗迦是古印度另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罗迦本集》是古印度的医学 百科 全书。书中进一步阐发了古印度的医学理论,它提出的摄生原则包括合理的 营养 、充足的睡眠和有节制的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该书对病因、病理作了进一步研究,记叙了一系列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阐述了500余种药物的用法。另外,公元7世纪编成的《八科提要》和8世纪的《八科精华录》也是古印度医学的重要典籍。

  与成熟的药物学相联系,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使普通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重金属。古印度的炼丹术也十分发达。古印度人重视水银和硫黄,而且掌握了升华、焙烧、汽化等技术。虽然炼丹术有种种神秘色彩,但其中包含了某些科学的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 化学 的发展。

  古印度的医学影响深远。妙闻和罗迦的著作在公元五世纪被译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公元8至9世纪时阿拉伯人曾经邀请印度医师主持医院工作和担任教学工作。我国西藏、中原等地也曾经受到古印度医学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佛教与哲学

  宗教往往同自然哲学、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在吠陀时代,就有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风”;也有人认为是“水”,或者是水、地、火、风四元素,或是水、地、火、风、空五大元素。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

  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在世界上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抛弃王室的荣华富贵,离家出走,远行求道。他游历了印度各个地方,各个寺庙,求教了许多学者和高僧,积累了大量的宗教知识和实践经历。经过多年苦苦修行,相传有一天他在恒河边的菩提树下静坐时终于大彻大悟,从此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著有《金刚经》作为后世传教凭证。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说。四谛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认为人生一切皆苦,产生苦的原因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而便有行动(即造了“业”),也就是造了以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苦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反复。佛教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消灭主观意识,通过修行使人解脱,进入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涅槃。佛教把自我和物质世界分别比喻为水流和“自生自灭的火焰”,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永无休止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生生灭灭。这里面蕴含了一种对立 面相 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佛教在反对印度婆罗门教中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新兴奴隶主阶级和市民阶级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另外,古印度还有许多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构造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印度后来宗教极为盛行,到处笼罩着神秘的宗教气氛,神庙、佛塔等宗教场所鳞次栉比。而且绝大多数印度人都信奉某种宗教,同一宗教内部也有许多教派。印度人生活在宗教中,因此他们创造的许多科学技术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为宗教服务。而且垄断了科学文化的祭司和僧侣阶层饱食终日,热衷于纯粹的哲理思辩,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却没有 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又由于各种原因,到12至14世纪以后,其科学技术几乎已经停滞不前了。尽管如此,古印度仍然以其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 科技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科学技术向东经过中亚,远播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地;向西经过西亚、小亚细亚传入希腊和欧洲,对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1. 印度神话故事大全

2. 印度的习俗礼仪

3.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4.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大全

5.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