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者影评

 我来答
八卦达人17
2022-06-22 · TA获得超过61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4万
展开全部
看完《追击者》很愤怒,有强烈的游戏感和操控感,冰冷无聊,令人厌恶。这是部显然并非 happy ending 的片子。看到高潮戏美珍被男主角乱锤砸死的时候,我的内心基本上是崩溃的。但必须强调的是,我崩溃的原因不是因为片子里,觉得“最后一分钟营救”没有达成就好痛心;而是在片子外,是这锤子最后是怎么一步步砸下去的?事实上,我自己的观影口味完全不偏好 happy ending,相反我是更偏好悲剧的。那我有这种愤怒和疑惑的原因在哪呢?
片子里的主要行动是营救美珍。但里面的所有人都是混蛋和智障吗?不怎么在乎营救美珍的普通警察们也就罢了,连一心想要营救的忠浩竟然是这样?!营救者拼尽一切没有达成目标,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比如表现营救者的混蛋和智障,批判警察、人性冷漠或者是善良的无力感,但前提是得把故事和人物给讲圆了。导演明明给忠浩早早就营造了一个全力营救美珍的设定段穗,但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人物的演进线,贫乏从头到尾没有改观。根本还是因为故事讲得太过刻意,刻意让忠浩不断失败、不断巧合,前后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这种刻意直白点说,就是玩弄了观众的感受。
我相信看到高潮戏的时候,观众大都会觉得虐心,一锤一锤脑浆四溅,美珍内心品尝着恐惧和绝望,身体瑟瑟发抖。这场戏用的是升格,很标准的镜头语言。编剧明显是想用波折创造更好的虐心效果,让美珍终于爬出了魔窟,刚见着太阳,又让她偏偏撞进杀手的魔爪。从皮条主忠浩出去找开始直到美珍被杀手重新得手,编剧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忠浩的手差那么一点,然后让变态杀手得逞。可是有一个常识。剧作中越关键的节点,就越忌用突如其来的无谓巧合,那是偷懒的玩法(可以稍微回忆一下是不是这样)。《追击者》不知道用了多少牵强的人工佐料才揉到了这个结尾,所以这场戏越惨,越矫情得让人受不了。
抛开直观的感受,回到影片表意。虚弱的故事和人设,直接导致了影片表意的无意义。批判社会、怜悯弱者,还是赞赏正义和求生的欲望?什么都没有做到。片子唯一在做的就是,倾其所有想要观众虐心。这是赤裸裸的情感贩卖,贩卖的是弱女子美珍和七岁女儿的无助与绝望。这种感觉和曾经看《七号房的礼物》时的反感是相像的,但相比而言,似乎尤有甚之。
下面我把这部犯罪悬疑片重要的叙事推进捋一捋,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变态男的住宅。简单来说就这么一件事。
警察握闷卜蠢点我觉得完全ok,韩国社会批判片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但是超过限度就显得刻意了。比如忠浩的前同事吉宇。他跟忠浩很熟,但他对忠浩不断强调的反常关切完全不理会,他俩就像是完全处在两个世界的人。罩缺尤其是即便吉宇跟忠浩撞到了一起,也偏偏碰巧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信息。比如忠浩看到变态男的衣角有血迹,但就是“被”不了了之了。这不是说警察不称职就通的,而是人之为人的反常,人物的感觉不对劲,而从片子里找不到对这个反常的解释。
还有,半道把市长的破事儿搅进来。这个段落的引入从叙事来讲非常突兀,社会批判的意图浮于表面,本质上还是暗度陈仓,好让变态男能够逍遥法外。
一部电影中可以有漠不关心的人,但不该有真蠢的人——除非这个人蠢就是剧作的元素之一。所以如果是显得过于蠢,那一定得交代背后是什么特殊的原因所致,那样也就是落在了社会批判的维度。但是《追击者》并没有。
一开始,忠浩对美珍的事情的确漠不关心,办事情蠢一点没什么毛病。但随着叙事的进展,忠浩的人设是慢慢开始真心想要救美珍,努力查出凶手。因此这之后肯定是不蠢的。但是他都已经看到了美珍的车,锁定了“五分钟”的范围,并且拿到了变态男家里的钥匙,开了一堆门、问了一堆人,并且进展非常有效。然而在他知道时间极其紧迫、美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调查就是没有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下去。准确说,是编剧刻意不让他进行下去,而这个阻碍的处理非常突兀。忠浩第一家打开的门不是凶宅,这算是调查进展的正常障碍;但变态男被暴打招供了一个假地址,忠浩很快知道被骗了,但就是慢、慢、慢。这个慢体现在对角色行动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视听语言节奏的处理上,这的确让观众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虑,但这是一种单纯的影像延宕带来的焦虑,而不是让人感觉到一个火烧火燎要找到凶宅的人绷紧了心弦,要赶紧找到目标(尽管目标的确不那么容易找到)。忠浩作为一个最有心想找到美珍的人,他整个查凶的过程是很不自然的。
而高潮戏的到来,更是牵强得触目惊心。美珍那么不容易逃离了魔窟,刚刚出来,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偏偏跟刚释放的变态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重逢。那家小店的时间、空间都那么巧合,并且编剧并没有给出一个带有任何“必然性”的来由,相反是配合了很多方面的设计促成了这次巧合。我不是说这个巧合不可能,事实上生活中真正发生的巧合往往超出观影的经验,而且真正的巧合就是纯粹偶然性的。但正是因为作为一部影片,一个纯粹偶然的巧合(暂时撇开巧合设计的牵强)在最关键叙事节点上被运用,会极大地削减影片所要表达的态度。一个极其残忍的凶杀案,如果是因为天大的偶然的巧合所致,其残忍所要承载的批判性就所剩无几了,就只剩下一个奇观性的躯壳。试想一下,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听到诸如一个人被雷劈了这样极其巧合的事件,当然会感到惊异,但也是仅此而已,因为这只是单纯的奇观;而那些因果非常复杂的凶杀案,因为凶杀背后复杂的纠葛所体现出来的必然,才让我们感受到悲剧性和伴随而来的批判性。抽象一点讲,这是艺术表达上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 然后说说高潮戏的巧合设计有多么人为和牵强。 先是老板娘。面对一位带墨镜和帽子的男子,而且脸上有明显的淤血,她如何能够这样百般信任?编剧大人的解释是男人撒了个谎,老板娘信了,因为老板娘认为总不会巧到美珍说的那个“疯子”就是面前的男人吧。而且编剧又写了两句台词,表示老板娘以为这个脸上有血污的神秘男子说不定跟美珍一样,也是那个“疯子”的受害者。这之后,老板娘就能够“水到渠成”地主动把躲难的美珍供了出来,然后还搭上了自己的命。这个“水到渠成”我一万个不服,剧作上的设计感昭然若揭,而且设计的一点不平滑。这个过程就一场对话的戏,几句台词,但是承载了密集的情节和心理变化的内容,真的太牵强了。请让不冷静的我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如果老板娘真能蠢成这样,这条命搭得不冤,就是可惜了美珍。
再是那位成功盯梢的漂亮女警官。片子花很长的篇幅,写了这位漂亮女警官跟在变态男后面成功盯梢,距离不到二十米,大白天的一路盯到小店,结果一点作用没起。这里编剧也在一个重要细节上做了手脚——变态男探头关门这个如此关键的动作,她也刚!刚!好!没看到?!这是一个小便利店,显然不是变态男自己开的,而他进去店里买东西,片刻之后却要左顾右盼把店门关上,这嫌疑再明显不过。但给盯了那么久,一步一步都挺负责的,你跟我说偏偏——就这一眼没看到??!
还有。美珍躲进小便利店,给忠浩打求救电话的时候,偏偏——忠浩正在飞奔!而且偏偏——铃声设得太小没有听到!而忠浩之所以飞奔,是因为偏偏——他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候,就是弄不到一辆车,打车也完全打不到!于是愣是就这么奔了一路……美珍给忠浩打电话是合理的,但是,美珍竟然再没有打第二次电话??不说给忠浩,也没有给任何她可能求助的人。她的求生欲望呢?她的恐惧呢?是电话费太贵还是手机偏偏没电了?还是说美珍在这世上孤身一人,到要死了连第二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最后居然给忠浩电话留言??!这TM是给忠浩留言求救,还是给观众留言卖惨??片尾,在还没冷掉的血案现场,忠浩悲伤绝望地听着手机里美珍临终留言……这样的煽情戏码,让我恶心得发指,感觉到作为观众被羞辱的愤怒。
还有,这整个高潮段落,大白天的小便利店里,美珍和老板娘两个人都不声不响地被杀了,老板娘和美珍在被杀之前,偏偏都没有发出任何的喊叫……美珍没有喊,我看得出导演是故意想表现美珍对于逃难不能营救不得的绝望(但讲道理,这种绝望感由于处心积虑的设计过于浓重而被消解殆尽了)。那老板娘呢?我没有面对杀手的经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编剧一定考虑到了这一点——“老板娘当然不能喊出来,不然凶手就被人知道了”。
美珍遇害的一场戏不但牵强,而且严重超载了。这种牵强和超载贯穿全片,只是说在高潮戏表现得最为鲜明。
看完《追击者》,我马上去查了影片男主角的原型柳永哲。柳永哲是韩国有史以来最变态的杀手之一,看完他的真实故事,人设、环境、事件各方面我都是充分信服的。而比较来看,《追击者》的改编,情节上最显著的改动有两点。一是杀手的动机,二是杀手落网的过程。而这两点正是片子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正是尤其重要的地方。
变态杀手的动机,片子改成了阳痿。除此之外,通篇能够找到的其他动机线索寥寥无几(基本都是简单重合原型的经历,而未做立体描画,比如入狱、有一个哥哥,等等)。阳痿是可能构成变态杀人狂的杀人动机的,但这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在《追击者》中这个动机支点的使用过于孤立,显得空洞和符号化,人物看不到具体的人格画像(而原型的经历是有充足说服力的,尽管没有阳痿)。
而且,揭示这一动机的一场戏质量下乘。审讯室的警官老头子在一番主观推测之后,猜测变态男是阳痿,脸上挂着得意的神情。而且他显然以这种羞辱为乐(有可能这个警官性能力存在问题),审讯中三番两次地强调。这激怒了变态男,然后对老头子警官成功实施了暴力。审讯室中,老头子警官和这位犯人不是隔着玻璃而是面对着面,杀手是移动自由的,而警官对于变态男明显被激怒的状况却毫无防范,羞辱不断变本加厉,竟然被他近身施加暴力得手。这段戏的刻意和牵强也昭然若揭,显得特别空洞和符号化,看得我很无奈。而杀手落网的过程,片子花了大工夫改出了很有“戏剧性”的高潮桥段,可能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这上面已经说过,编剧的苦心孤诣,对巧合神出鬼没的使用,不用再赘述。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处理就是这部电影的新意所在,突破了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类型片逻辑而改成了一出悲剧。但这出悲剧完全没有支撑住,大量重要的叙事节点的推进和转折几乎都有明显的仓促和用力过猛,几乎是生怕观众看不出来编剧的意图。这个过程中,巧合的使用犯了大忌。我认为就这部片子而言,这种创新只是形式和表象上的改变而已。通俗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主要是时间节奏上的巧妙设置,并且得益于通俗浪漫的形式和 happy ending 的结局,观众相对而言不会太去纠结这种暗渡陈仓的小手脚。而比起浪漫通俗喜剧来说,悲剧产生的观感同喜剧有很大的不同,必须有扎实的铺垫才能产生真正相称的力量,否则想让观众虐心却适得其反。《追击者》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类型片,巧妙设置其实没什么问题,但这里的设置有诸多牵强和不合理,根本谈不上巧妙。这是电影叙事本身不够好,而不是叙事方式取舍的问题。内容方面谈了很多,总体来讲是很不服的,观影体验也很不舒服。但说回来,《追击者》在形式技巧上还是优秀的,画面、节奏、声音、灯光等各方面都非常扎实,尤其是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长片作品来说,真的很棒。打开电影刚看片头一段就充分感受得到。河正宇的表演,在一个非常有限的角色设定的情况下已经做到很不错了。但比起内容来说,这些就只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电影从来不是一个工艺品。 同是犯罪悬疑类型片,《杀人回忆》8.6,《追击者》竟然有8.4。然而平心而论,《追击者》跟《杀人回忆》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档上,尤其是人物和主题的功力。可豆瓣评分竟然这么高,我也很无奈啊,说明这个导演的手法迷惑性很强,忽悠那些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的观众。我已经谨慎地怀疑过自己了,但最终还是很明确是电影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我要对自己诚实,也是对电影和对大家诚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