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是童话单元,共编排了《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课文。《海的女儿》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单元中承担着运用前两篇学到的方法的作用。
在教学《海的女儿》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本节课设置了三个活动:
“奇妙的想象——这处描写真奇妙……”
“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小公主是个( )的人 ”
“童话故事的后来——续写:小公主终于到了十五岁,可以浮出水面了……”。
三个话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个话题,进一步体会童话的特点,并尝试运用,为习作“创编故事”打好基础。
在“续写”环节,课堂中发生了两次很有价值的讨论。
讨论一:
张瑞洋分享了自己的练笔
她刚一读完,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不对,不对,老师,她写的不对。小公主只是可以浮到水面上,她怎么可能摸到小兔子呢?而且小兔子也不可能生活在海边呀!”
“是的,这个思考很有价值。”我肯定了他的思考,接着这样点拨,“可见,虽然是童话创作,但我们写作内容应该是符合常理,想象不能脱离生活。”
另一个男孩子这样质疑:“写小公主看到动物也是不对的,老师不是说过,(这篇课文是《海的女儿》的开头部分)故事后来的发展在开头中是可以找到线索的,可是在课文中没有提到动物,你的故事中怎么能出现动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张瑞洋不服气了,她把手举的高高的,站起来很笃定的说:“请看这句话:她最大的愉快是听上面关于人类拿神世界的故事。老祖母不得不把自己所知道的关系船只与城市、人类与动物的知识讲给她听。老祖母给她讲过动物的故事。”
有意思,看来这个孩子读书读的很仔细,而且想象是有根据有思考的。而质疑的孩子也一定明白线索对以后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是的,想这样前文有线索,后文有照应,这种写法其实也叫做——”
“埋下伏笔——”
我原来讲过“伏笔”这个知识吗?他们怎么知道,我有些惊讶。
讨论二:
接着分享的是苗艺阳的练笔:
没有写完,但他接着描述:“孩子,要想在陆地上行走,有一种办法,但是十分危险。你可以去找海里的女巫,她会给你药水,让你拥有人的双腿,就可以在地上行走了。”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于像苗艺阳这样优秀的孩子,一向得到的都是同学们这样的回应,孩子们对他的肯定是百分之百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读过这搏察个故事,是认可这样的基敏茄假设的。
不行,不能让学生听到优秀生的话,就不敢去质疑。我开始了追问:“这样的续写合理吗?请大家阅读这句话。”
“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可是对于自己高贵的出身总是感到不可一世,因此她的尾巴上老戴着一打的牡蛎——其余的显贵只能每人戴上半打。除此以外,她是值得大大的称赞的,特别是因为她非常爱那些小小的海公主——她的一些孙女。”
“读完这段话,对于苗艺阳同学的续写你有质疑吗?”我接着追问。
经过片刻的沉默,有人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当小公主说想到陆地上去行走的时候,老祖母那么爱她,是不会让她去找海里女巫的。”
“是的,故事的发展要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相符。”我肯定了她的想法。
“老祖母一定会想办法打消她的念头,不让她去。像我奶奶就是这样,她要是觉得危险的事,肯定要阻止我。”
“能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很棒!”我表示了赞赏。
我的思考:
支玉恒老师在《读写结合的“结合点”究竟是什么》一文中这样写到:“不论阅读还是写作,其共同的基本依据都是人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是进行合理的、完善的阅读、写作操作的前提;而每一次这样的阅读和写作,又反过来提高、强化了认识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
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一个能力,都是在思考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明白想象要合理,人物性格要一致,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有依据,这是对于习作“创编故事”的准备,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完善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品质和求真态度都得到的锻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引导学生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不管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还是发展问题的学生,甚至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次思维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的这两次讨论,对于以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教学《海的女儿》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本节课设置了三个活动:
“奇妙的想象——这处描写真奇妙……”
“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小公主是个( )的人 ”
“童话故事的后来——续写:小公主终于到了十五岁,可以浮出水面了……”。
三个话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三个话题,进一步体会童话的特点,并尝试运用,为习作“创编故事”打好基础。
在“续写”环节,课堂中发生了两次很有价值的讨论。
讨论一:
张瑞洋分享了自己的练笔
她刚一读完,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不对,不对,老师,她写的不对。小公主只是可以浮到水面上,她怎么可能摸到小兔子呢?而且小兔子也不可能生活在海边呀!”
“是的,这个思考很有价值。”我肯定了他的思考,接着这样点拨,“可见,虽然是童话创作,但我们写作内容应该是符合常理,想象不能脱离生活。”
另一个男孩子这样质疑:“写小公主看到动物也是不对的,老师不是说过,(这篇课文是《海的女儿》的开头部分)故事后来的发展在开头中是可以找到线索的,可是在课文中没有提到动物,你的故事中怎么能出现动物呢?”
关于这个问题,张瑞洋不服气了,她把手举的高高的,站起来很笃定的说:“请看这句话:她最大的愉快是听上面关于人类拿神世界的故事。老祖母不得不把自己所知道的关系船只与城市、人类与动物的知识讲给她听。老祖母给她讲过动物的故事。”
有意思,看来这个孩子读书读的很仔细,而且想象是有根据有思考的。而质疑的孩子也一定明白线索对以后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是的,想这样前文有线索,后文有照应,这种写法其实也叫做——”
“埋下伏笔——”
我原来讲过“伏笔”这个知识吗?他们怎么知道,我有些惊讶。
讨论二:
接着分享的是苗艺阳的练笔:
没有写完,但他接着描述:“孩子,要想在陆地上行走,有一种办法,但是十分危险。你可以去找海里的女巫,她会给你药水,让你拥有人的双腿,就可以在地上行走了。”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于像苗艺阳这样优秀的孩子,一向得到的都是同学们这样的回应,孩子们对他的肯定是百分之百的。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读过这搏察个故事,是认可这样的基敏茄假设的。
不行,不能让学生听到优秀生的话,就不敢去质疑。我开始了追问:“这样的续写合理吗?请大家阅读这句话。”
“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可是对于自己高贵的出身总是感到不可一世,因此她的尾巴上老戴着一打的牡蛎——其余的显贵只能每人戴上半打。除此以外,她是值得大大的称赞的,特别是因为她非常爱那些小小的海公主——她的一些孙女。”
“读完这段话,对于苗艺阳同学的续写你有质疑吗?”我接着追问。
经过片刻的沉默,有人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当小公主说想到陆地上去行走的时候,老祖母那么爱她,是不会让她去找海里女巫的。”
“是的,故事的发展要和人物的性格特点相符。”我肯定了她的想法。
“老祖母一定会想办法打消她的念头,不让她去。像我奶奶就是这样,她要是觉得危险的事,肯定要阻止我。”
“能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很棒!”我表示了赞赏。
我的思考:
支玉恒老师在《读写结合的“结合点”究竟是什么》一文中这样写到:“不论阅读还是写作,其共同的基本依据都是人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是进行合理的、完善的阅读、写作操作的前提;而每一次这样的阅读和写作,又反过来提高、强化了认识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
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一个能力,都是在思考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明白想象要合理,人物性格要一致,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有依据,这是对于习作“创编故事”的准备,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完善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品质和求真态度都得到的锻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引导学生发展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不管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还是发展问题的学生,甚至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次思维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的这两次讨论,对于以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启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