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宏观经济学原理 - 总需求与总供给
展开全部
之前考察的是长期经济的情况,从这章开始,我们考虑短期经济下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两个变量:
- 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的产出
- 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我们使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整个模型并不是简单的供求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会衡量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
左边的GDP总量表示总供给
等式右边部分表示总需求
首先观察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从左到右会呈现向下的趋势?为什么物价水平越低,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越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所以有三个不同但相关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 消费者更富有了,这刺激了消费品需求
- 利率下降,这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 通货贬值,这刺激了净出口需求
但是总需求曲线也会向左或向右移动,主要驱动因素有以下几点:
-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例如储蓄习惯、投资收益、税收政策等会改变人们手里钱的金额,总需求曲线就有可能会发生相应变化
-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例如新的科技产品、企业对未来经济的态度、投资税收政策、货币供给等
-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国家决策者的直接决定会影响总需求进行移动,减少国家购买会使得往左移动,修建更多的基础建设会往右移动
-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净出口的事件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例如卖的更少、卖的更多、汇率变化。
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可是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总供给就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生产,即真实GDP。
那为什么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呢?
因为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生产(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物价水平只和货币量有关系,但是货币量并不能影响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所以物价水平并不能影响物价与服务生产,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只有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才是垂直的。
自然产出水平表示失业为其自然率或正常率时经济中所生产的东西,所以任何改变自然产出水平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由于产量取决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所以可以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原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劳动量、失业率、鼓励就业政策等会改变劳动的因素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
-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经济中资本存量的改变,例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等影响产量的自然资源,国家之间会买卖矿藏等资源。
-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新技术的研发和政府对于新生产方法的规定
长期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会同时变动,通常影响因素有技术和货币供给,新技术会是总供给去向往右移动,货币供给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往右移动,使得物价水平增高、产量增加。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来看,物价水平并不影响总供给量,但是短期来看,经济产量确实会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水平。
- 黏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变动缓慢,当物价水平低于工资签订时的水平,企业的利润比预期更小,就会裁员且减少物品产量,同时就业与生产将低于长期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工资签订时的水平时,企业利润比预期更大,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作且增加物品产量,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可以通过使就业和产品供给量高于其长期水平来赚取更多利润的机会。
简言之,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有一定的时效,当实际物价水平不同于预期时,名义工资不会立即做出反应,所以工资具有一定的黏性,会激励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更多的产量。
- 黏性价格理论:考虑到菜单成本,即改变早已确定好的价格和重新印刷的成本,当物价水平降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即时根据当前物价水平迅速调整价格,使得价格过高,因为抑制了销售,使得企业减少生产量;当物价水平上升,过低的价格刺激了销售,使得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
- 错觉理论:当企业和工人在物价水平下降的时候,首先发现产品价格和报酬下降了,并没有关注到其他物品的价格也下降了,就会下意识的减少供给量和劳动量,造成物品与服务的产量减少。相反,当物价水平上升的时候,首先发现产品价格和报酬上升了,没有关注到其他物品的价格也上升了,就会下意识的增加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自然产出水平。
产量的供给量 = 自然产出水平 + a(实际物价水平 - 预期物价水平),a是决定产量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原因都只是暂时存在的问题,情况都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工资和价格都将没有黏性,并且相对价格的错误也会得到纠正。在长期中,合理的假设是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而不是黏性,而且人们不会为相对价格所迷惑,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的变动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另外还有一个新的变量是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工资会上升,企业成本会上升,导致企业减少物品产量;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工资会下降,企业成本会下降,导致企业增加物品产量。
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
- 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 确定移动的方向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重点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及短期影响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物价水平长期如何驱动工资、价格和感觉,企业会采取的行为,而不是短期反映
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下降),而不是真实变动(产量相同)。
当经济既经历了停滞(产量下降)又经历了通货膨胀(物价上升),这种情况被称为滞胀。
总供给移动的情形有两个重要结论:
- 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 - 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 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
- 用真实GDP衡量的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的产出
- 用CPI或GDP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总水平
我们使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整个模型并不是简单的供求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会衡量所有市场上所有企业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 = 消费 + 投资 + 政府购买 + 净出口
左边的GDP总量表示总供给
等式右边部分表示总需求
首先观察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从左到右会呈现向下的趋势?为什么物价水平越低,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越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所以有三个不同但相关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 消费者更富有了,这刺激了消费品需求
- 利率下降,这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 通货贬值,这刺激了净出口需求
但是总需求曲线也会向左或向右移动,主要驱动因素有以下几点:
-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例如储蓄习惯、投资收益、税收政策等会改变人们手里钱的金额,总需求曲线就有可能会发生相应变化
-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任何一个改变企业在物价水平既定时想投资多少的事件也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例如新的科技产品、企业对未来经济的态度、投资税收政策、货币供给等
-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国家决策者的直接决定会影响总需求进行移动,减少国家购买会使得往左移动,修建更多的基础建设会往右移动
-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任何一个改变净出口的事件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例如卖的更少、卖的更多、汇率变化。
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可是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总供给就是指一个经济中的物品与服务生产,即真实GDP。
那为什么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呢?
因为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生产(真实GDP)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可得到的用于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物价水平只和货币量有关系,但是货币量并不能影响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所以物价水平并不能影响物价与服务生产,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只有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才是垂直的。
自然产出水平表示失业为其自然率或正常率时经济中所生产的东西,所以任何改变自然产出水平的变动都会使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由于产量取决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所以可以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原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劳动量、失业率、鼓励就业政策等会改变劳动的因素会使总供给曲线移动
-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经济中资本存量的改变,例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包括土地、矿藏和天气等影响产量的自然资源,国家之间会买卖矿藏等资源。
-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新技术的研发和政府对于新生产方法的规定
长期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会同时变动,通常影响因素有技术和货币供给,新技术会是总供给去向往右移动,货币供给也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往右移动,使得物价水平增高、产量增加。长期趋势是短期波动叠加的结果,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来看,物价水平并不影响总供给量,但是短期来看,经济产量确实会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人们预期的水平时,产量就高于其自然水平,当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产量就低于其自然水平。
- 黏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变动缓慢,当物价水平低于工资签订时的水平,企业的利润比预期更小,就会裁员且减少物品产量,同时就业与生产将低于长期水平;当物价水平高于工资签订时的水平时,企业利润比预期更大,就会雇佣更多的工作且增加物品产量,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可以通过使就业和产品供给量高于其长期水平来赚取更多利润的机会。
简言之,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有一定的时效,当实际物价水平不同于预期时,名义工资不会立即做出反应,所以工资具有一定的黏性,会激励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更多的产量。
- 黏性价格理论:考虑到菜单成本,即改变早已确定好的价格和重新印刷的成本,当物价水平降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即时根据当前物价水平迅速调整价格,使得价格过高,因为抑制了销售,使得企业减少生产量;当物价水平上升,过低的价格刺激了销售,使得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
- 错觉理论:当企业和工人在物价水平下降的时候,首先发现产品价格和报酬下降了,并没有关注到其他物品的价格也下降了,就会下意识的减少供给量和劳动量,造成物品与服务的产量减少。相反,当物价水平上升的时候,首先发现产品价格和报酬上升了,没有关注到其他物品的价格也上升了,就会下意识的增加物品与服务的供给量。
综合以上三个原因,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自然产出水平。
产量的供给量 = 自然产出水平 + a(实际物价水平 - 预期物价水平),a是决定产量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做出多大反应的数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原因都只是暂时存在的问题,情况都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名义工资和价格都将没有黏性,并且相对价格的错误也会得到纠正。在长期中,合理的假设是工资和价格具有伸缩性,而不是黏性,而且人们不会为相对价格所迷惑,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的变动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另外还有一个新的变量是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
预期物价水平上升,工资会上升,企业成本会上升,导致企业减少物品产量;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工资会下降,企业成本会下降,导致企业增加物品产量。
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四个步骤:
- 确定某个事件是使总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 确定移动的方向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短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 -重点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及短期影响
-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图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物价水平长期如何驱动工资、价格和感觉,企业会采取的行为,而不是短期反映
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一种名义变动(物价水平下降),而不是真实变动(产量相同)。
当经济既经历了停滞(产量下降)又经历了通货膨胀(物价上升),这种情况被称为滞胀。
总供给移动的情形有两个重要结论:
- 总供给移动会引起滞胀 - 衰退(产量减少)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的结合。
- 那些能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地减缓对产量的不利影响,但是只能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为代价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使陆地表层的土壤和土壤母质等发生破坏、磨损、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山区、丘陵区。地貌起伏不平、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