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

 我来答
休究绍B
2022-06-03 · TA获得超过635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07万
展开全部
当苏翊鸣、谷爱凌站上冬奥最高领奖台,国人们不禁为00后新生代鼓掌喝彩时,越来越多的长辈正在默默走下时代的舞台。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和使命。所有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刻上时代的烙印,最终化作历史的注脚。

相比70、80后,经历过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的老一辈,他们的经历更为厚重。细细挖掘,你会发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就像一杯老酒,耐人回味,又是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无声的沁润着后辈。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自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篇章。同日,我的爷爷李华德在浙江宁波出生。

1924年7月25日,我的奶奶许令娥在苏州太仓出生。

爷爷9岁丧父,家中生活靠妈妈张桂娥给人缝补度日,后于初二辍学,15岁进银行做“练习生”。所谓“练习生”,就是负责打扫卫生、倒洗痰盂之类的杂活。

认识奶奶后,爷爷便开始猛烈追求。奶奶的婚纱照,直到现在还挂在松树街的主卧,几十年没动过。奶奶年轻时的样貌甜美、秀气。在我眼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奶奶。

奶奶在中学时,是校排球队二传手,也是文艺骨干,长的漂亮性格又好,深受男同学爱慕。一次上音乐课,奶奶拿出口琴,刚吹了一口,从琴身“噗”的一下飞出许多香粉,弄得她手足无措,很是尴尬,边上同学则盈盈笑笑。后来才明白,是追求她的男生不懂表达,暗地里做的“好事”。

虽然没见过爷爷,但我很是佩服他老人家追女生的功夫,愣是从众多对手中“杀出一条血路”。至于怎么追的,兴许是奶奶害羞,没和父亲细说,只称爷爷一边打工,一边出钱供她上学,“最后追着追着,学都上不成了”。

高中二年级,奶奶肄业,与爷爷成婚。

1945年抗战时期,爷爷奶奶生育了第一个儿子,10个月大时患染流感,奶奶跑遍所有能跑的药店,想尽所有办法,因物资匮乏,寻不到盘尼西林(青霉素)。最终,奶奶怀搂着孩子,目送他闭上了眼睛。那年,奶奶21岁。

后来,爷爷奶奶于1947年至1957年先后生育三男两女,分别为我的大伯、二伯、大姑、小姑、父亲。另有一子,于1955年小产。

听父亲讲,爷爷奶奶原在上海生活,当时已生育大伯、二伯,1950年因支援北京经济建设,爷爷从上海银行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任稽核室主任(29岁,正科级),举家由沪迁京,后调入石景山办事处,任工会主席。奶奶先后在旅行社、崇文区商业局文教室、崇文区瑛子胡同小学工作,直至退休。

1953年至1958年上半年,是爷爷奶奶生活最为美好的时期。

听大伯讲,那会儿爷爷在银行每月工资78元,奶奶每月工资50余元,家中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1斤猪肉卖10几分)。爷爷处于事业上升期,是单位骨干,一家人原住在廊坊头条内羊肉胡同的银行宿舍。

1958年春天,“人行”作为全国唯一银行,为职工改善居住环境,宿舍由平方升至楼房,地点由羊肉胡同迁至西城区松树街。由于爷爷行政级别是正科,所以全家“上了楼”,住上了有自来水、卫生间和暖气的屋子,当年又逢小儿子(我父亲)出生,可谓事业、家庭双丰收。

爷爷有喝酒的爱好,在羊肉胡同那会儿,就时不时带着大伯、二伯去酒馆喝二两。全家搬至松树街后,因单位离家远,交通不便,每周返家一次。

每次回家时,都是属于父子的欢乐时光。大伯和二伯在外面接上爷爷,若时间尚早、家中无急事,二伯就领命颠颠的小跑着,先行到护国寺小酒铺(如今护国寺小吃店的位置)占位,爷爷领着大伯随后便到。

父子三人,点上二两酒,和羊脑、花生米、蜜枣之类的下酒菜,大人喝酒,孩子吃菜,边喝边聊,好不惬意。期间,爷爷大多会询问大伯的学习成绩,以及有没有帮妈妈、奶奶干活,有没有照顾好弟弟妹妹,偶尔会灌二伯一口小酒,大伯则是滴酒不沾。这嘴里的味道,和幸福的小日子,想必爷爷都品的有滋有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58年,由于历史原因爷爷被下放南口农场,降薪两级,每两周回家探望一次。

爷爷是家中顶梁柱,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奶奶、太太(爷爷的母亲)措手不及。一家人的精神状态都受到了影响,奶奶身体每况愈下。一次爷爷回家,奶奶脸上浮肿的厉害,几乎认不出来。后因患肺结核、肝炎等病,无法继续工作,奶奶请了长期病假。

由于爷爷降薪,家中开销逐渐变得紧张,尚能温饱,但常不够花,开始典当值钱的东西,最后甚至当掉了爷爷的手表。即便如此,作为一家之主,爷爷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这点,父辈们深有体会。

有一次,奶奶住进安定门外传染病院(家北侧),太太住进崇文门同仁医院(家南侧),爷爷从南口农场请假回家照料五个孩子,将自己对妻母的惦念、孩子们的表现写成打油诗,自谱成江南小曲,吟唱给孩子听,大伯、二伯至今难忘:

“祖母母亲同住院,南北两地探不全

小龙做饭健扫地,康强叫妈不肯眠”

在南口农场工作期间,爷爷为激励后辈,给五个孩子各作一首七绝,可惜当时长辈们年龄尚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大伯、二伯依稀记得其中几句,分别是:

为大伯所作:硕夫忠厚无二心

为二伯所作:小龙自幼气可珍 ........我身已毁愧对党 但愿龙儿报党恩 

为小姑、父亲所作:康强无邪绕膝行

虽身处困顿,但爷的品行,句中可见一斑。

1960年,大伯小升初一鸣惊人,考上了北京四中(市重点学校),成为院里的大新闻。银行大院上百户人家,孩子辈能考入四中和师大女附中的寥寥无几,一年最多一个。大伯考上四中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自己,更是在特殊时期给家中带来莫大的精神鼓舞,点燃了希望之火,爷爷奶奶心情可想而知。

不料,命运总爱开玩笑。

1960年末,爷爷因遭人诬陷入狱,被单位“双开”,工资取消,后发配至茶淀农场劳改。

精神打击暂且不提,现实的生活压力,如同大山一般,顷刻间压得奶奶喘不过气。家中收入骤减三分之二,奶奶要靠她每个月28元2角的工资,养活自己、五个孩子、和家中的婆婆。

那年,家中孩子最小3岁,最大13岁,奶奶36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