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还有哪些文化遗产?
目前,泉州有4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花名册项目3类的城市。同时,全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4项。可以说“泉州文脉满满”。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地方戏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闽剧是现存唯一一种用福州方言演唱和朗诵诗歌的剧种。流行于福建中部、福建东部和福建北部,并传播到台湾省和东南亚。它是一部多声部戏剧,俗称“前三合唱”和“榕腔”或“民腔”,是明末儒生戏剧、清初平江戏和清末(光绪至宣彤年间)江湖戏的融合。闽剧的风格优雅、别致、鲜明,唱腔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序,力求通过外表展现人物优美的身材,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泉州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木偶头、瓷雕、木雕、花灯、纸雕、彩装本、竹编、漆筐、纸织画、金绣等.....令人眩晕。郭飞跃说,这些“非遗”藏品很多都是“孤儿产品”,这个村外没有商店。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剧种之一。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闽浙之声”,被称为“南宋唱腔”,被誉为“古代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传于泉州、漳州、厦门、福建、潮汕、粤港澳、台湾地区,以及生活在东南亚闽南语国家的华侨。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迅速崛起,台剧在漳州、厦门广泛传播,大成戏呈现出新面貌。正因为如此,梨园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级和团体的数量日益减少,范围日益缩小。连厦门梨园戏都改成了台剧。1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濒临失传。福州评话是一种独特的传统评书形式,以福建福州方言叙事,以学徒歌穿插演唱的方式演唱。在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台湾省和东南亚的福州华侨中流行。2006年5月20日,曲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沙天后宫,紧临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于大角山东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殿宇辉煌,楼阁雄伟,在天后广场正中就是石雕天后圣像,是为纪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
建筑特点是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圣像高达14.5米,屹立在天后宫广场正中。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