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倭寇骚扰不断,为什么到了大清帝国就销声匿迹了?
倭寇在明朝中期,利用当时明朝南方军备糟糕的状态,对我国沿海地区军民的伤害非常严重,后来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的奋力围剿,情况才大有改观。但是他们对于盘踞在海岛上的倭寇,以及一些数量较大的海盗却无能为力。
(戚继光剧照)
奇怪的是在清朝时期,倭寇之患似乎销声匿迹。不仅在现代影视作品上难以出现,在史书上也找不到踪迹。这其实是因为在明末清初时期,郑成功父子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严密控制,有直接的关系。在清朝建立以后,清朝和隔海相望的日本都执行了非常严格的海禁措施,从物理层面上,断绝了中国海盗与日本倭寇勾结成团的可能。
明末清初福建的郑氏家族实力强大,垄断了当地的海路。
在明末清初时期,聚集在福建地区的郑氏武装力量,是当时南明小朝廷和清朝都不敢忽视的一股庞大力量。因为他们除了在陆地上驻扎,有一定数量的兵力,是一股战斗力不错的军队。除此之外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还拥有数量庞大的海军。
这只海军在实力最为膨胀的时候,控制了从日本到东南亚的海陆运输线路。他是我国明朝时期,以民间力量介入海军建设的第一个成功的人,他以控制商路为目的,形成了明朝自郑和下西洋以来,重新威慑整个东亚地区的局势。
为了争夺商务以及收取商税,郑芝龙率领团队和日本人干过,也和荷兰人打过,在强大的实力之下,郑芝龙每次都取得了胜利。在当时的日本,郑芝龙的名声让很多日本人心生胆寒,我国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母亲,也是郑芝龙在日本温存过的一个女子。
所以对于有可能威胁商路的倭寇,郑芝龙和郑成功等人是不需要朝廷发话的,他们会主动剿灭这些倭寇,来维持自己海路的安全。而且他们船队的强大,也并非当时所有日本势力所能挑战的。久而久之,海上的倭寇就渐渐越来越少。
清朝的海禁政策更为严格彻底。
在清朝逐渐取代明朝成为中原统治者的时候,清朝统治者认识到了海上的威胁,同时为了维持自己在大陆上的统治,他们开始执行比明朝更为严格的海禁政策。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
起初他们执行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为了封锁郑成功从大陆方面获得补给,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西洋人开始肆虐中国周边海域。他们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于是清朝开始了自己特色的海禁政策,民间不准制造大船,禁止远洋航行。同时将沿海的一些居民全部迁往内陆,从物理层面隔绝了底层人民出海的可能性。想出海?自己先把小船从内陆扛到海边吧!
日本德川幕府的海禁政策也锁死了大量倭寇出海的可能。
而日本德川幕府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为了限制倭寇,而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国内的影响。在日本德川幕府统治之前,日本的商远洋贸以及海运技术还算不错,但是在西方传教士进入日本国内以后,日本国内的天主教信徒,猛然增至几十万人,从客观上削弱了日本德川幕府在民间的统治。
加上日本的某些藩国在和西方接触以后,军事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已经严重威胁到幕府的统治,所以实行多次海禁政策的德川幕府有足够的正当理由。就这样顺带着把日本的倭寇,扼杀在日本国内。
所以,清朝没有倭寇,并非清朝的海军实力强大,让倭寇望而却步。而是倭寇在日本内部没有产生的环境,日本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倭寇出海的可能。而清朝的海禁政策让倭寇就算到了中国境内也毫无油水可捞。加上在清朝建立初期郑氏船队的严重打击,让倭寇在东亚地区已经,很难有生存的土壤,自然就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