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是什么呢?
综述对联的来历,据记载在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对学士们题的桃符不满意,自己在桃符上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宋时,对联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在桃符上书写郁垒,另一则是书写其它祝福语。宋代后,新年悬挂春联的习俗在民间已经很普遍了。如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障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到明代,桃木板被红纸代替,成为“春贴”,开始贴近现在的春联。
对联发展鼎盛期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之后,在除夕前颁布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口必贴春联,亲自微服出巡。到清代时期,对联大力发展,更显鼎盛。出现了无数对联高手,例如大学子纪晓岚等。
春联,又称对联。它的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具备的特点如下: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且相对的词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又不能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