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欣赏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日本的小林一茶(1763—1827)是日本江户时代俳句诗人,他与松尾芭蕉(1644—1694)、谢芜村(1716—1783)并列为日本“古典俳句三大家”。
小林一茶有一首描写人们欣赏樱花情景的俳句(Haiku),《樱花树下》。这首诗被刻在日本很多地方的纪念碑上,1990年日本朝日电视台赠送德国8000株樱花树,同时将此诗以德文刻在该樱花林的纪念碑上。
樱花树下
原文:
花の阴
あかの他人は
なかりけり
-- 小林一茶(Kobayashi Issa)
译文1:溪谷译(直译,不考虑措辞及5,7,5音节格式)
花之荫
陌路人的
不是
译文2:溪谷译(意译,考虑措辞及音节,遵循俳句的5,7,5句式)
樱花树荫下
纵然萍水初相逢
亦非陌路人
(英文译文,Translated by Robert Hass)
In the cherry blossom's shad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stranger
日文诠释:
春烂漫と咲き夸る桜の花の下で、沢山の人たちが花见を楽しんでいます。うっとりと花に见とれている人、中には花见酒を楽しんでいる人、お弁当に舌鼓を打つ人など…。これらの人たちに全くの他人はない。みんな懐かしく、どこかで皆とつながり合っているのだと咏んでいるのです。( http://www.icho.gr.jp/bunko/joushouga/au_09.htm )
这段对一茶俳句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在樱花烂漫的春天里,人们都来欣赏自己喜欢的花。赏花人陶醉在梦幻般的花影里,品尝着午餐的美酒佳肴。人们虽然萍水相逢,但并非陌路人,因为对花的喜爱与思念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这段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人赏花的习俗是边喝、边吃、边欣赏。想来是闲情雅趣与酒肉俗话浑然为一。我在公园里的确看到很多人是席地而坐,谈笑间观花赏花,或赏花间谈笑嬉闹。
这首小诗的格式叫“俳句”,英文为“Haiku”。学英文,又听说这种诗句的人大多数是通过英语学习和交流接触到这种小诗的。第一次知道俳句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小学教材中看到的。不是日本的原装俳句,而是美国人用英文写的俳句,因为日本的俳句在英语世界中非常流行。英文俳句也是加拿大小学生们必学的诗歌格式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美国小学生一样,不仅仅是像我们的小学生背唐诗那样的学,即背会了就算会了,而是在理解格式结构及格律要求的基础上,模仿着自己动手写。这不仅显示日本俳句在英语世界中的影响及流行的程度,也凸显出中国式古诗教学与北美式古诗教学的不同。或者说,在学习传承古典诗词方面的薄弱。(国内语文教材中或许并未列入日本俳句的教学内容。)
日本的俳句发源于十五世纪,描写自然景物及心中感触。基本格律为三行,音节分别为5、7、5,共17个音节。俳句不求押韵,音节数也不固定,多有例外。原本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即在俳句中一定要有“季语”,即表示四季及与四季相关联的节日或习俗用语,比如春、雨、花、蝉、压岁钱等。这个规则现在也不强调了,因为即便早期的大师们如小林一茶(英文,Kobayashi Issa,1763-1827)等也多有不从。而不像中国的格律诗那样古板,更不会像现今中国的一些写格律诗的人那样死扣格律要求。俳句以其宽容而继续流行,甚至为欧美诗歌爱好者模仿。
俳句对自然景物的反映与禅宗的自然观紧密相连,一草一木、一水一溪、一山一石皆可愉悦我心,飞花落叶,飞雪落雨,飞流落瀑皆投射于心,反射于诗句中。
喜欢禅宗的西方人对日本俳句中的禅思、禅意、禅境十分感兴趣,因而趋之若鹜,且大量复制摹写。
Just enough of rain
To bring the smell of silk
From umbrellas
- Richard Wright
frost predicted
the sizzle
of fried green tomatoes
- R.A. Stefanac
(原作于2011年5月15日)
(题图摄于2016年)
2019-06-04
小林一茶有一首描写人们欣赏樱花情景的俳句(Haiku),《樱花树下》。这首诗被刻在日本很多地方的纪念碑上,1990年日本朝日电视台赠送德国8000株樱花树,同时将此诗以德文刻在该樱花林的纪念碑上。
樱花树下
原文:
花の阴
あかの他人は
なかりけり
-- 小林一茶(Kobayashi Issa)
译文1:溪谷译(直译,不考虑措辞及5,7,5音节格式)
花之荫
陌路人的
不是
译文2:溪谷译(意译,考虑措辞及音节,遵循俳句的5,7,5句式)
樱花树荫下
纵然萍水初相逢
亦非陌路人
(英文译文,Translated by Robert Hass)
In the cherry blossom's shad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stranger
日文诠释:
春烂漫と咲き夸る桜の花の下で、沢山の人たちが花见を楽しんでいます。うっとりと花に见とれている人、中には花见酒を楽しんでいる人、お弁当に舌鼓を打つ人など…。これらの人たちに全くの他人はない。みんな懐かしく、どこかで皆とつながり合っているのだと咏んでいるのです。( http://www.icho.gr.jp/bunko/joushouga/au_09.htm )
这段对一茶俳句解释的大致意思是:在樱花烂漫的春天里,人们都来欣赏自己喜欢的花。赏花人陶醉在梦幻般的花影里,品尝着午餐的美酒佳肴。人们虽然萍水相逢,但并非陌路人,因为对花的喜爱与思念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这段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人赏花的习俗是边喝、边吃、边欣赏。想来是闲情雅趣与酒肉俗话浑然为一。我在公园里的确看到很多人是席地而坐,谈笑间观花赏花,或赏花间谈笑嬉闹。
这首小诗的格式叫“俳句”,英文为“Haiku”。学英文,又听说这种诗句的人大多数是通过英语学习和交流接触到这种小诗的。第一次知道俳句大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小学教材中看到的。不是日本的原装俳句,而是美国人用英文写的俳句,因为日本的俳句在英语世界中非常流行。英文俳句也是加拿大小学生们必学的诗歌格式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美国小学生一样,不仅仅是像我们的小学生背唐诗那样的学,即背会了就算会了,而是在理解格式结构及格律要求的基础上,模仿着自己动手写。这不仅显示日本俳句在英语世界中的影响及流行的程度,也凸显出中国式古诗教学与北美式古诗教学的不同。或者说,在学习传承古典诗词方面的薄弱。(国内语文教材中或许并未列入日本俳句的教学内容。)
日本的俳句发源于十五世纪,描写自然景物及心中感触。基本格律为三行,音节分别为5、7、5,共17个音节。俳句不求押韵,音节数也不固定,多有例外。原本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即在俳句中一定要有“季语”,即表示四季及与四季相关联的节日或习俗用语,比如春、雨、花、蝉、压岁钱等。这个规则现在也不强调了,因为即便早期的大师们如小林一茶(英文,Kobayashi Issa,1763-1827)等也多有不从。而不像中国的格律诗那样古板,更不会像现今中国的一些写格律诗的人那样死扣格律要求。俳句以其宽容而继续流行,甚至为欧美诗歌爱好者模仿。
俳句对自然景物的反映与禅宗的自然观紧密相连,一草一木、一水一溪、一山一石皆可愉悦我心,飞花落叶,飞雪落雨,飞流落瀑皆投射于心,反射于诗句中。
喜欢禅宗的西方人对日本俳句中的禅思、禅意、禅境十分感兴趣,因而趋之若鹜,且大量复制摹写。
Just enough of rain
To bring the smell of silk
From umbrellas
- Richard Wright
frost predicted
the sizzle
of fried green tomatoes
- R.A. Stefanac
(原作于2011年5月15日)
(题图摄于2016年)
2019-06-04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