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的历史人物故事
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
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
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这个历史进程而中国大利之萃也”[8] 。
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
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
八月,调署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
在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
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9] 同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
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
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
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
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
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
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年),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
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
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
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
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
汉阳铁厂
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