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对于社会上多样化的职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无论我们身处哪个行业,最基本要做到的事情都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看清市场走向,下面一起来看看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1
第一,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愈发明显地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居民消费结构已经由生存型为主逐渐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为主转变,整体消费升级趋势明显。释放消费升级产生的内需市场潜力,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在商品消费领域,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推动存量供给优化升级。在服务消费领域,教育、文化、旅游、养老、体育等多方面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直播带货、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时,要着力提升中高端服务消费供给水平,推动增量供给创新发展。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民生福祉关系密切的领域,需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降低家庭的支出不确定性,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第二,扩大农村消费,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10.7%和14.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4566元和7464元,实际增速分别为16.0%和19.7%,农村居民消费增速高出城镇居民3.7个百分点,展示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大发展后劲。
农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不仅表现在消费总量的增加,还表现对消费品质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和政策红利释放,农民对于绿色、智能、环保、健康类大件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汽车、高品质家电、健康类商品等耐用消费品的购置和换新需求将成为农村消费新的增长点。扩大和培育农村消费,重点在于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打通区域城乡之间要素、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堵点,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县(区)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网点相结合的农村三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搭建农村的农产品“进城”和城镇的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推动形成工农互促、优势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形势。
第三,倡导健康消费观,形成良好消费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负债消费、超前消费。根据《2020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2%,比上年上升6.1个百分点,且连续12年持续攀升。
此外,一些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部分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和名目繁多的人情宴请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需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第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监管激励机制。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增加有效供给,要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完善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激励机制。从生产端看,强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违反市场秩序行为,才能逐步塑造国内品牌高端优质的新形象,吸引流失海外的购买力加速回流到国内。
从消费端看,建立和完善消费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此外,完善消费者维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消费投诉纠纷事件处理效率,有利于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2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
其一,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深化教育改革,出台对青少年学习和探索数理化与生物等基础科学的优惠扶持政策,营造鼓励基础理论研究的社会环境。
其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高度重视房价大幅波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年轻人择业问题,特别是房价过高会影响制造业发展,削弱产业链聚集效应,增大成本压力,影响青壮年人口合理流动。
其三,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公共养老机构和商业养老机构并存互补、结构合理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为青壮年劳动者做好未来养老的财务准备。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国内消费市场
其一,适度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确保劳动者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从“十四五”时期开始,争取用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将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当前的4亿扩大到8亿左右,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其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适应农村人口向县城聚集的需要,加快推进县域产城融合。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动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性收入。
其三,加大供给补短板力度,针对医疗、养老、家政、物业、幼儿教育等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领域,及时破除制度藩篱,引导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三)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一,坚持所有制中性原则和竞争中性原则,确保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规范各级政府的担保机制、方式和业务模式,严禁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等反担保措施。同时,为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存货、通用机器设备等担保品的确权、流通、处置等立法,确保担保品可确权、可评估、可流通。
其二,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地方政府职能,深化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减少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强化政府监管标准的严格、统一、可预期,不断改善营商环境。
其三,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与方式,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新型银企关系,改进对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发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发展以计算违约概率和违约回收率为核心的定价方法。
(四)提升金融体系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其一,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增加风险资本供给,强化金融的创新催化剂功能。继续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市场化常态化退市制度改革,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深化对外开放,并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有利于股权融资发展的税制体系。引导长期机构投资者开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
其二,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抢抓机遇,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在“十四五”末期实现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完善开放、统一、普惠的跨境投融资体系,推动中国金融与世界金融融合发展,提升人民币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服务功能。
怎样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3
有关专家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意味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着手,实现对有效内需的进一步满足。同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通过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接近55%。相较于之前9年53.4%的平均水平,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仍是近年来最高水平。 尽管如此,我国在提振消费方面仍有较大的空间。
一方面,“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社会收入结构仍待提高和优化;另一方面,如何更精准满足居民的差异化需求、消除消费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于将收入转变为消费极为关键。
这两方面也是今年政府在推进稳定和扩大消费工作中的重点。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以及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以实现供需高效动态平衡;
与此同时,为改善消费环境,报告也部署了取消不合理交易限制、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等举措,让居民在收入增加基础上能消费、愿消费。
而对于扩大有效投资,其民生导向则更为显著。从投资数量上看,中央政府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这两项均略高于上年实际发生数;同时,还提出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有作为。
从投资内容看,2022年政府投资将更多地与区域协调发展、住房条件改善以及乡村振兴中公共服务优化等内容相结合,其效果不仅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本身,也可间接作用于收入结构改善和可支配收入提升,进而促进消费,形成正向循环,真正实现消费和投资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