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它们有何特点?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的现象。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通过使来自突触前末梢的化学传递物质的分泌减少,而抑制其突触作用,这种类型的抑制称突触前抑制。根据在夹层型突触上的发现,一次向中纤维去极化(PAD)的发生是其特征。但不限于一次向中纤维,极化在丘脑部的二次纤维末梢也有发生。
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颂正运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特点: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野梁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扩展资料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清祥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突触前抑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突触后抑制
2024-07-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