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理论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科学第一步工作是先发现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寻求达成这种教育目的的工具。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来指导其教育理论,并以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他不赞成裴斯塔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和官能(Faculty)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着求其调和的发展。同时他又反对卢梭(Rousseau)对教育目的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赫尔巴特主张个人品格与社会道德,两者并重而不冲突,譬如善良意志、社会合作的行为、正义以及适当地服从权威等,都是他所谓品德的含义。
赫尔巴特以为品德是内在自由的观念,成为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The idea of inner freedom as a constant state of mind)。所谓内在自由观念,是一种自愿的意志。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是观念持久地存留在意识中,而且支配着心灵。品德具有自愿而持久的意志,可以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心灵,使品德的观念成为最强的观念,这种品德的观念,是靠著正确知识的判断和领悟而来的。他说,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换言之,品德是靠著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固然未受教育的人,不是不能为善,但是其为善可能是由于习惯或模仿,缺乏正确知识的判断,与领悟观念的选择,无法如受教育者具有自愿而持久的善良意志。教育内容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方成心灵作用的种种范畴,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
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的感官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2、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
3、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研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论证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崭新的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这种人将摆脱旧的分工的奴役,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方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发展时,也很重视人的精神和道德意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摧残人的发展时,除了分析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所造成的人的智力、体力的片面发展以外,同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造成的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认为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之后,人们还必须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意识的束缚,使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才能达到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以后,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人们从事教育、科学、文化活动的时间增加,社会将逐步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使全体社会成员完全摆脱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职业局限性和片面发展,在精神上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意识的束缚。那时,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得到的发展机会就不同,发展的结果也会随着不同,没有抽象的离开任何社会关系、任何社会实践的“人的发展”。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人类个性......>>
教育无目的论的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即: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和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在上述有关教育目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杜威指出了良好教育目的应该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是客观性,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第二是灵活性,目的必须能够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随时调整;第三是非完成性,即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确保活动的自由开展。杜威认为:教育的外部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保证活动的继续进行,因而决非他所赞同的教育目的。
员工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员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使行为规范化,符合企业行为认识系统的整体性的要求。员工教育分为干部教育和一般员工教育,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干部教育主要是政策理论、法制、决策水平及领导作风教育。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内部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已经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通过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目的进行理论分析,从而说明现在员工培员工的培训目的有许多事情、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如体会到,体会到不如做得到。对于团队精神、协作配合等团队建设方面的理念,也许我们讲得太多,实践的太少,而团队建设又必然是在具体实践中来完善和提高的。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关系是什么
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科学第一步工作是先发现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寻求达成这种教育目的的工具。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来指导其教育理论,并以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他不赞成裴斯塔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和官能(Faculty)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着求其调和的发展。同时他又反对卢梭(Rousseau)对教育目的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赫尔巴特主张个人品格与社会道德,两者并重而不冲突,譬如善良意志、社会合作的行为、正义以及适当地服从权威等,都是他所谓品德的含义。
赫尔巴特以为品德是内在自由的观念,成为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The idea of inner freedom as a constant state of mind)。所谓内在自由观念,是一种自愿的意志。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是观念持久地存留在意识中,而且支配着心灵。品德具有自愿而持久的意志,可以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心灵,使品德的观念成为最强的观念,这种品德的观念,是靠著正确知识的判断和领悟而来的。他说,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换言之,品德是靠著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固然未受教育的人,不是不能为善,但是其为善可能是由于习惯或模仿,缺乏正确知识的判断,与领悟观念的选择,无法如受教育者具有自愿而持久的善良意志。教育内容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方成心灵作用的种种范畴,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
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的感官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2、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
3、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研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论证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崭新的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这种人将摆脱旧的分工的奴役,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方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发展时,也很重视人的精神和道德意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摧残人的发展时,除了分析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所造成的人的智力、体力的片面发展以外,同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造成的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认为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之后,人们还必须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意识的束缚,使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才能达到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以后,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人们从事教育、科学、文化活动的时间增加,社会将逐步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使全体社会成员完全摆脱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职业局限性和片面发展,在精神上摆脱一切剥削阶级意识的束缚。那时,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得到的发展机会就不同,发展的结果也会随着不同,没有抽象的离开任何社会关系、任何社会实践的“人的发展”。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
人类个性......>>
教育无目的论的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即: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和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在上述有关教育目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杜威指出了良好教育目的应该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是客观性,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第二是灵活性,目的必须能够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随时调整;第三是非完成性,即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确保活动的自由开展。杜威认为:教育的外部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保证活动的继续进行,因而决非他所赞同的教育目的。
员工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员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使行为规范化,符合企业行为认识系统的整体性的要求。员工教育分为干部教育和一般员工教育,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干部教育主要是政策理论、法制、决策水平及领导作风教育。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内部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已经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通过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目的进行理论分析,从而说明现在员工培员工的培训目的有许多事情、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如体会到,体会到不如做得到。对于团队精神、协作配合等团队建设方面的理念,也许我们讲得太多,实践的太少,而团队建设又必然是在具体实践中来完善和提高的。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关系是什么
评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