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定义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10-01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67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2万
展开全部

教育的定义, 美术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综合教育的定义

综合教育
教育综合知识是指应该具备的各方面教育类知识。教育综合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还包括教师能力、学科专业知识。从另一方面来讲大致包括三大块:1、教育与教学理论及政策法规。 2、教学方式方法及教材分析。 3、课本上的知识。

传统教育的定义

传统教育是与现代教育相对的教育流派。
①专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后赖恩把原来的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5个阶段。19世纪后半叶流传甚广,对欧美教育有很大影响。20世纪初传入中国。该学派重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传统教育学派也有保守、过时的方面。
②泛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 

网络教育的定义

网络教育最通俗的定义就是,学校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通过现代网络,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
网络教育是教育界的重大革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Inter网络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体,运用图像、文字、动画、音频和视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网络教育方式。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向社会提供内容丰富的教育服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都有。

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

学前教育的定义?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你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你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如果你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也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有着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健康教育的定义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审美教育的定义

审美教育
正如美学史上“审美的”和“艺术的”未必常常是一致概念一样,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概念。本来的所谓审美教育(美育),意味着通过审美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审美能力的涵养,达到作为人类理想的圆满和谐的人格、完善的美的德性,属于广义的道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承认艺术是审美价值乃至美的文化的代表,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进行审美教育,以至于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作为艺术教育来实现的。在古代希腊,广为提倡作为培养人的目标的伦理美※理想,自由民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诸课程,也根据体现了完全性与和谐的这一目标来组织。但是,在这里,美和艺术一般不是相互覆盖的,特别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爱美(фlλοκαλοs)与爱知(Фlλοσοφ1α),都是达到世界最终真理——理念的途径,而艺术因为离理念远,具有模仿物的性质和诉诸人类感情、搅乱灵魂平静的反道德性质,因而受到斥责。在他的《理想国》里,除了特定的音乐家外,所有艺术家都有被逐之虞。总之,从这种观点看,伦理美即使是审美教育的理念,也不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理念。
这种与伦理美相联系的造就审美的人的思想,在中世纪宗教时代长期被埋没后,随着人文主义的复活,在16—17世纪交替期以来,又成为“美的灵魂※”的思想而显示出新的发展。夏夫兹柏利、卢梭※、歌德※都给这种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和谐的人格理想,以及通过道德感情和审美行德性的涵养来接近这种理想的意图。最后,“席勒通过基于理性和感性调和的“完全人性”的理念使“美的灵魂”的思想充实起来,同时还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以古典主义艺术意识为背景,提倡所谓审美教育论。这样,审美教育才开始得到明确的理论规定,同时,还与艺术教育建立了内向联系。
这种审美教育思想,出现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Uber dieasthetische Erziehung desMenschen,in einer Reihe vonBriefen,1795)中。其核心大致如下:我们人类受到既要将自己的内在必然性带给现实,又要使自己的外在现实服从必然性法则这种两重对立的冲动的驱使。前者是人类感性自然产生的“素材冲动※”(Sachtrieb),它将人置于时间制约下,使其物化,将努力提高的精神拘束于官能世界。后者是从人的理性自然产生的“形式冲动※”(Formtrieb),它使人趋向自由,努力给多样的现象带来调和。通过这种极端的根本对立的扬弃而复归人的自然统一,正是教养的任务。其活动为二重,第一是从自由干涉中保住感性,第二是针对感觉力确保人格性。教养通过感情能力的陶冶而成就前者,通过理性能力的涵养而成就后者。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冲动的和谐关系的课题和人只有在其生存的完成时才可能解决的课题。它是最本来意义上的“人性理念”,是某种无限的东西,人可以逐渐越来越接近它,但决不会达到它。但是,如果人在意识到自由的同时感受其生存,在感到自己为物的同时知道精神的意义,那么,他就具有了人性的完全直观,并且有助于将由他赋予直观性的对象当作无限对象来表现。而真正使这种经验成为可能的,是在人类中形成的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Spieltrieb)。
素材冲动从主现中排除一切自我活动和自由,形成冲动又从主观中排除一切依存性和被动。自由的排除是物质的必然性,被动的排除是道德的必然性。这两种冲动相结合而作用其间的游戏冲动,使人在物质上及道德上获得自由。一般来说,素材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态,游戏冲动的对象是“生存形态※”(lebendeGestalt)。并且,只有这个“生存形态”的概念,才能替被称为美的东西标明特征、快适的、善的、完全的,对人来说都仅仅是严肃的,而所谓美则是人与之游戏的对象。人只有在游戏时,才是“完全的人”。因此,美,相对人本来的创造者——自然来说,可称为第二创造者。
但是,大体上可以说,人从未开发人的状态向人性过渡的征象,就是对假象※的喜好和对游戏的向往。只有对现实性的不关心和对假象的兴趣,才是人性的真正扩张,迈向文化的决定性一步。对假象感到喜悦的游戏冲动刚一活动,以假象作为某种独立物的模仿性形成冲动就随之产生。总之,模仿艺术的能力随形式能力一起被赋予。于是,人势必将其支配者的权利在假象中发挥。因而,越是在形态上获得独立,美的王国就越扩大。这样“美的教 养 冲 动 ” (asthetischerBildungstried)就针对暴力王国、道德王国,建立了第三个游戏和假象的王国,即自由的美的王国。
席勒就这样将审美原理提到人类一般的理想形成和最广义的德性涵养的高度。稍后,赫尔巴特※(又将教育的根本原则上升为审美的伦理学。在赫尔巴特看来,相对理论哲学研究事物的实在性,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则研究其一般的价值判定,因而,它作为道德性“趣味※”理论,可归于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在全部的价值判定中,对引起满足、或不满足的事物的单纯关系的把握,关于艺术的诸种形式和技术的理论,如和声学※、透视法※等,是这种美学的典型理论。由这种美学规定的伦理学的“实践诸理念”(praktische Ideen),即单纯的意志关系,就是内在自由、完全性、善意、正义、公正。在这种目标设定上,以伦理学(在其手段上是心理学)为自己基础学科的教育学,受这些理念的引导,其具体的课题有指导(Regierung)、教授(Unterricht)、训练(Zucht)这三个方向,结果,作为由这些理念规定的道义性格,只有在形成广泛兴趣基础上完成的人的和谐,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赫尔巴特的这种见解,是建立于与席勒完全不同的所谓形式美学※、实在论美学的见地上的,但是同样包括了审美教育的思想。
于是,席勒、赫尔巴特的审美教育的概念以与艺术教育的明确联系为基础,随着以后欧洲各国中教育思想及教育运动的展开,终于在作为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内得到发展。同时,审美教育本来强调广义的道德教育,即造就理想、和谐的人类的意义,现在开始逐步被强调有益于民族社会,艺术文化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专门教育)的意义所取代。比如,在法国,费埃(Alfred Fouillee,1838—1912)、居约※等人在美中发现人类进化之力和社会共鸣的作用,因而重视审美教育乃至艺术教育在文化、社会方面的意义。另外,在英国,罗斯金※、莫里斯※等人,在德国,朗格本※、K。郎格※等人认为:审美趣味、艺术生产的提高,是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发展不可欠缺的基础,因而展开艺术教育运动※这些都说明了上述情况。特别是在德国的艺术教育思想中,甚至出现了,如德累斯顿纳※那样的主张,他警告说,专门培养审美览赏能力的审美教育,有容易陷入耽美主义※的危险,因此艺术教育应该以“作为创造力的艺术”为原理。总之,强调个性、创造等契机,可认说是现代艺术教育思想的特色。关于现代的审美教育,参见“审美教育论”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