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双受精
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另外,根据W. E. Friedman教授的研究,裸子植物中麻黄科植物虽然进化出了类似的机制,但由于不形成胚乳结构而不被认为是双受精。
是谁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
1880年,俄国植物胚胎学家И·Н·戈罗然金首先发现了裸子植物配子的融合现象。4年后,德国植物胚胎学家、细胞学家E·A·施特拉斯布格在被子植物中也看到了这种现象。他在水晶兰中观察到胚囊中由花粉管释出两个雄性核(精子),其中一个与卵结合;当时还不了解第2个精子的命运。1898年,俄国植物胎学家С·Г·纳瓦申研究了头巾百合和贝母的受精作用,才发现一个精子和卵融合,而另一个和两个极核合并。这是双受精现象的最早发现。1899年,法国植物胚胎学家L·吉尼亚尔也报道了百合属和贝母属中同样的现象,并且绘出一套图(图1)。以后证实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
被子植物胚囊中极核同卵一样受精产生了具有父本和母本遗传性的通常是三倍体的胚乳,由这种胚乳"哺育"胚可能使后代更加巩固它双亲的特性并更富有生命力,因此有人认为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会有什么生理变化
受精前卵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特点是: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少,核糖体很少而且不聚集成多体。代谢和合成活动强度比较低。在受精以后,合子中的各种细胞器增加和重新分布,核常常被大量的造粉质体和线粒体包围,核糖体聚集成多聚核糖体,呈代谢活跃状态。
在受精前和受精后卵细胞核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含量,根据孚尔根反应方法的测定是有变化的。应用这种方法已经确定,卵细胞在发育早期是强的孚尔根正反应,而达到成熟时变为弱的正反应或负反应。受精以后形成的合子中是正的孚尔根反应。对卵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所表现的孚尔根反应强弱的变化是否代表了核中DNA含量的变化曾有争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荧光显微镜和紫外光显微分光光度计研究的结果,证明核不显示孚尔根反应不一定缺少DNA或DNA分子的核苷酸,也就是说卵细胞核在任何时期都含有DNA。
最后再说一个奇特的现象,也许你会感兴趣
多精入卵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胚囊只接受两个精子,但是有时由于不止一个花粉管进入或是由于一个花粉管中形成不止一对精子,于是胚囊中出现有多于一对精子的现象。
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
当一朵花的雌蕊经授粉作用后,花粉粒在雌蕊的柱头上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前端有管核引导生长,并经由花柱逐渐向子房内的胚珠延伸。
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花粉管内两个精细胞的其中一个会与胚珠内的卵细胞(1n)结合形成二倍体(2n)的合子并发育成胚,另一个精细胞则会与胚珠内含两个极核的中央细胞(1n+1n)结合,形成三倍体(3n)的胚乳母细胞并发育成胚乳,此种特殊的受精作用称为双重受精。
扩展资料: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胚囊只接受两个精子,但是有时由于不止一个花粉管进入或是由于一个花粉管中形成不止一对精子,于是胚囊中出现有多于一对精子的现象。胚囊中额外精子的存在将有可能引起下面两种异常受精作用:
1、多精入卵。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进入卵中多余的精子在卵中退化,另一种是附加的精子也与卵核融合,这种异常的受精形式只在极少数植物中有细胞学的证据。例如在喜马凤仙花中根据在受精的卵核内看到两个精子核的轮廓,认为是双精子受精的。
2、额外的精子与胚囊中的其他细胞受精。这种现象曾在一种慈菇属植物报道过。这种植物的助细胞形态上与卵细胞相似,有两个花粉管进入胚囊并放出额外的两个精子,在受精后的胚囊中有时看到3个原胚存在,并有两个花粉管在胚囊的上部。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