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哪个的见解更为精到?为什么?
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都有精到之处。
宋代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两者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品评其成败得失,或许对今人会有所裨益。
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写借史论政的文章,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从历史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以便把历史问题的评析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这两篇文章所选择的不同角度何者更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呢?联系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苏辙的《六国论》所选取的角度与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却很难联系起来。诚然,“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击中了北宋统治者的弊病,不无鞭笞告诫的意味。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因此苏辙所选的角度也就缺乏现实的针对性,不可能强烈地震撼人心,迸发出思想光彩和战斗锋芒。当然,苏辙不因袭乃父,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其独到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