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那么“穷”,那是因为不懂“这个”
昨天,跟一个好朋友闲聊,他告诉我,他和女朋友在一起很久了,他发现他的女朋友,不适合他的未来,对他老是抱怨。
我问他,那为什么不分手呢?
我说:“正是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在你的爱情上,所以你的爱情才会如此重要。”
但事实上,爱情有很多,你不愿意放弃的其实是你自己。
守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耗力,耗神,没有勇气,及时止损,爱情明明已碎一地,仍然不愿分手,宁愿让痛苦继续发酵,也不愿转身离去。
我们总是喜欢记住付出,例如:来都来了,钱都付了,婚都结了,然后不断地让自己为一些东西坚持,沉迷于过去,继续付出,最后却不知道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为“沉没成本”,是指那些付出了无法挽回的成本,如金钱、时间、精力、 情感 等。
如果你花50元买一张电影票,已经看了半个小时,但是电影不符合你的口味,你是会继续看呢?还是会站起来走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继续看,即使在电影院玩手机或者 游戏 ,也会把电影全部看完。如果你选择走出电影院,那50元就白白浪费了。
那沉没成本是什么呢?
在经济学和企业决策系统的过程中,“沉没成本”的概念经常被用来指已经支付,但无法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被用来与“可变成本”进行比较。可变成本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沉没成本”是不能改变的。
我们来看看这两条路线在思维上的差异,做一件事还是不做一件事,人们通常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是看过去:
过去自己或别人,积累、演绎、核算之后,我们觉得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所以应该继续做下去,然后继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完成。
第二种是看未来:
当我们做某事时,除了比较过去,有些人的思维是看未来的发展趋势。觉得未来有很大的机会,结果,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前景并不好。但是当想起来,坚持了那么久,中途放弃了,那么以前的努力就打水漂啦。
如果不放弃,就需继续投入时间、精力和物力,最终坚持完成,如果中途放弃,那么在做的过程中,所损失的财力和物力就被视为“沉没成本”。
例1:
在“试试看”场景中
假设你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顾客在买衣服时,只是喜欢试穿,这对于你来说,“沉没成本”太大了。如果此时你对顾客很生气,很明显消费者会走掉,直接后果就是不购买。
在仔细考虑了“试试看”之后,刚才投入了精力和时间,还是继续吧,给顾客再选两件,也许他再试试,就不会再有麻烦了,最后他可能直接买了。
也就是说,如果觉得已经投入了,那就可以继续投入,也许可以改变最终的结果。
例2:
从未来的角度看:
你要去奶奶家,奶奶却住在农村。如果你去,可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途中大约需要五天。走到一半时,你媳妇打电话给你,让你回去做另一件事,这时会觉得,如果不去外婆家,可是行程已经达到一半了,如果媳妇方面的事情也不是太紧急,那你最好去奶奶家,媳妇方面的事情回来再去做。
如果不去姥姥家,回去给媳妇做事,中间浪费的“时间”就会变成“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本质不是“好与坏”。
另外,有针对性地为另一方制造沉没成本,有利于交易的实现。此外,如果克服了沉没成本的心理偏见,就能做出理性的商业判断。
如果我们作为投资者,花15万元买一辆大众 汽车 ,付款后的15万元就是支付的沉没成本,我们只享受车的所有权,却没有了15万元的支配权。
当然,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在二手市场上把大众 汽车 卖了,但售价肯定低于“买”价。那么买卖之间的差额就变成了“沉没成本”,购车时间越长,卖价越低,沉没成本越高。
由此可见,沉没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可变成本。
沉没成本在投资理财中的作用:
沉没成本在经济活动中,是比较容易被投资者所感知的,很多人会因为已经付出过的成本就坚持一项投资,而忽略了投资本身是否对自己有利。
比如说,花了50万元买了一间店铺,但店铺位置不佳,一直不能出租,每个月还需要缴纳物业费,我们决定将店铺以48万卖出去。
如果考虑沉没成本,很多人会认为是亏损的,不应该被卖掉,然而如果从机会成本角度去考虑的话,我们可以拿着卖店铺的48万元参与其他利润更高的项目去做投资。
沉没成本也会影响我们做决策:
按照正常的惯例,在做每一个决策的时候,不仅仅会对当下的情况去做综合考虑,还会看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如果过去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那么在做选择的时候,这些投入就会成为干扰的因素。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放弃,自己读了一半的书,看了一半的电影,因为当中已经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看电影花费的金钱成本。
“沉没成本”本质不应该属于成本,成本的定义是:放弃了最大的代价,而放弃“沉没成本”并没有产生代价,只是失去了代价而已。
比如,放弃了不喜欢的电影,没有产生代价吧,放弃了不喜欢的书,不喜欢的音乐,是不是也没有产生代价,只是浪费了时间的投入。
本质上它不属于 “ 成本范围”,所以就不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在做决策的时候去考虑“沉没”的成本,则可能从主观角度,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如果从投资角度,将资金的产出比,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的现状分析好,在做决策时,才是最好的判断,而不只是局限于思考“以前”。
如果已经意识到了“沉没成本”,在给我们决策当中带来的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合理化的避开“沉没成本”对我们的影响。
W先生一直喜欢炒股:
W先生是我的一个老同事,他对炒股特别感兴趣,下班一起坐地铁,他能聊一路,尽管我不是太专业,但是还是愿意听他分享 。
他自己没有对象,存了一些钱,去年过年前,听说他报了一个培训班,将自己野路子的炒股经验又提高了一个高度。从培训班出来以后,整得我们整个部门,都知道他在炒股了,并且带着我们一起玩,他的判断决策,有80%的准确率,逢人就会聊,哪支股会赚。
我在背后一直琢磨,他是怎么判断的,为什么就那么准,经过和他的对话沟通,原来他是通过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做完的一个决策后,潜意识里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去模拟得出的结论。
也就意味着,现在他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依赖于以前成功的“沉没成本”当中找出来的规律,其实这是非常可怕的。好景不长,年前回家过年得到一个消息,W先生顺风顺水后,判断终于出现了失误,几个朋友跟着他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结果每人赔了几千块。
同学父亲买房的故事:
去年回家时,我遇到了一个初中同学和我一样,是一个农村家庭的土生土长的孩子。因为年纪大了,他想在老家相亲,于是他父亲拿出毕生积蓄,在老家给他买了一套房子。
以前,他父亲是很排斥在老家买房的,这一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给他儿子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
每次见到他的父亲,他总会向我们吹嘘他买了多好、多大、买了什么样的房子等等,但在我心里,我始终记得他家里的房子并不豪华。
你看,无论是我同学还是他的父亲,当他们做好工作或取得成功时,他们会更加自信。
负责经营社区的M先生:
M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在电子商务领域从事社区经营多年。他熟悉社区运作的各种套路、玩法、运作模式、成长策略和积极方法,经常在各种行业会议上看到他的影子。
但是因为我们很熟,所以我没有揭露他,只是偶尔,我说,“你的决策判断可能需要更新。”这种方法可能行不通,其他的我没有多说。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在电子商务行业以社区的形式实现GMV月营业额增长30%以后,他在遇到别人和开会的时候只讲这个套路,这是他成功的方法,已经用了很多年。
去年,他辞掉了工作,搬到了一家教育公司,成为社区发展的领导者,他把一套电子商务的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结果,数据没有增长,反而,大量用户被冒犯。
这是因为什么呢?
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对“沉没成本”的过度迷恋和依赖,因为一旦你做出决定并开始付出,你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和坚持。
一方面,你不想浪费你的努力,另一方面,你试图证明我的选择不是问题,而是非常明智的。
其实质这是一种对“决策路径”的依赖,因此我们往往陷入盲目的利己主义,而这种盲目的坚持很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比如买了股票的朋友,已经投了钱买了某只股票,此时看到股票开始下跌,但是又不得不坚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坚持了这么久,如果再坚持下去,可能会卷土重来,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面对博弈,我们可以结合“沉没成本”来考虑发展趋势,但不能长期依赖,只能理性对待。有时候,我们越坚持,我们就越输。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如此倾向于维持“沉没成本”?从表面上看,它与两种心理效应有关:一种是“爱惜占有”效应,另一种是厌恶损失效应。
珍惜被拥有的效果:
当一件东西属于你自己时,你认为它的价值会更大,毕竟,每个人都不想贬值。
如果我告诉你,你昨天花了399元在某平台开了一个VIP会员,而今天这个平台只需要39元就可以完成,我想你会严重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会去发起维权。
这种影响部分解释了“沉没成本”是多么令人厌恶。
当我们面对一个项目时,我们把讨论和商业活动的对象看作是投资,而你就是这个项目的承担者,此时,我们的“珍藏效果”将开启。我们会高估这东西的价值,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它。
什么是损失厌恶效应?
当我们同时面对可能的损失和可能的收益时,我们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收益。
现在我们进行两项投资,第一项,如果我们失败了,我们可能会损失20万元,但是如果我们成功了,将会为我们带来40万元。
另一个项目,如果成功,只会获得10万元,一旦丢失,只会损失10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一个?
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个项目而不是第一个项目,因为第二个项目的风险很小,只有10万元,而第一个项目的损失是20万元。然而,我们忽略了第一个项目,它也是有利可图的。
那么,为什么损失厌恶效应为沉没成本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持呢?事实上,重视沉没成本本身就是对“过去”的高度重视,或者说反映了,对未来一些不确定性的恐惧。因此,对于那些坚持这种效果的人,未来可能的损失,比过去的损失更可怕,因为它涉及“机会成本”。
所以会陷入这样一种想法,一个企业一直在亏损,却一直坚持了那么久,不知迭代了多少次,所以赚不到钱。
如果改行,从0起步到1,谁能保证将来能赚钱呢?做一个老专业人士比较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个市场秩序急剧变化的时期,对沉没成本的坚持将导致两种可能的后果:
第一种可能是:
对未来的新项目不熟悉而放弃原来的项目。在投资一个新的领域之后,情况会更糟,因为已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这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这个时候保持保守。
第二种可能是:
因为时代和市场都变了,熟悉的行业都过时了,怕因为坚持传统就被时代和市场淘汰,那么变化就可能发生。
因此,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保留传统更好,另一种是因为保留传统而被淘汰,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不确定性所在。
我没有办法证实和告诉你哪种情况会先发生,这种不确定性会带来命运的无常。但大多数人不会选择激进的方式,而是采取保守和小规模的考试形式来推广。
几天前我加了一个老师的微信。那个老师从事“咨询服务”,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在他所有的关键词中,最流行的是“止损”。
及时止损,百科词条给出的解释叫“割肉”,意思是当一项投资的损失达到预定的数额时,会及时剔除,避免更大的损失。目前,这种“割肉”保护行为并不局限于投资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及时止损的思维。
因为学习“止损思维”可以让我们及时停止目前的行为,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在摆脱“沉没成本”的问题上,止损思维非常重要。
当电影不好看时,设一个停止线,再看5分钟,如果还是不好看,就马上离开,回去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其他地方。
当工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设定止损标准,比如再过一个月、两个月,但还是不能被自己接受,提前发简历,迅速换工作。
及时止损可以为我们的目标设定一条红线。无论我们付出多少代价,只要我们触碰这条线,我们就需要立即做出改变。走错了路,停了就是前进,在错误的事情上,每一秒都是在浪费时间。
要学会放弃:
在做重要事情的决定之前,本能地总是想综合多种因素,然后做出最终的选择或决定。因此,有许多因素影响最终的决定,这就是典型的“包袱思维”。
要想换工作: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的现状、职业规划、薪酬、行业趋势、个人成长、领导性格等,除此之外,居住地和公司之间的距离,这些因素的出现,需要面临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问题。事实上,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想买一台办公用电脑,当时很纠结,市场上有很多东西,应该如何选择,品牌,性能,价格,性价比,体积和重量,当时,在很多决策因素的影响下,我采用了“放弃思维”,只考虑一个方面,就是“品牌”,果断选择了苹果公司,现在已经开始使用,这台电脑与我奋战在第一线。
因此,当许多决策受到影响时,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放弃思维”,先抛弃一些不重要的因素,选择最有影响的因素来做出最终的决策。当然,摆脱“沉没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第三者”的视角看问题。 想想别人会如何选择,如何做决定,会投入多少精力,会花多少钱听取建议。
每个人都会遇到“沉没成本”,摆脱沉没成本,最重要的是首先认识到“沉没成本”给我们的主观思维带来的误导,然后进行有效的逃避和调整。
摆脱“沉没成本”的核心原因,是它根本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价值,相反,它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沉没成本”没有好与坏之分,核心在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在利益受损范围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改变原有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