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区别
1.所属的法律领域不同。民事案件属于触犯民事法律所产生的案件,由民事领域产生。刑事案件触犯的是刑事法律,由刑事领域产生。
2.涉及主体不同。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就是产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也就是说双方当事人是平等的主体。而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一方,一般是国家公诉机关,另一方是加害人,而受害人不是原告资格。
3.法律后果不同。民事案件当事人可以自由的处分自己的权利,例如放弃赔偿请求等,但是在刑事案件当中,不允许被害人放弃对加害人刑事责任的追究,但是也可以放弃对民事赔偿的追究。
4.法官所处的地位不同。刑事案件中的法官较民事案件中的法官,更加主动积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它们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
法律性质:民事案件是在民事法律关系下产生的纠纷或争议,主要涉及个人、法人之间的权益关系,解决的是民事权利的保护和经济赔偿等问题。刑事案件则涉及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由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追究和惩罚。
当事人角色: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通常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他们之间发生纠纷或争议。而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通常是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和控方(即公诉机关)。
起诉主体:在民事案件中,起诉权通常由当事人自行行使,即当事人可以主动提起诉讼。而在刑事案件中,起诉权由公诉机关(如检察院)行使,即公诉机关决定是否对犯罪行为提起公诉。
法律责任和后果:在民事案件中,法院的判决通常是对违约方做出经济赔偿、履行合同、消除侵权行为等民事责任的裁决。而在刑事案件中,法院的判决可能涉及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刑罚,例如监禁、罚款、缓刑等。
证据标准:在民事案件中,证据标准一般为"以合理可能性为根据",即当事人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而在刑事案件中,证据标准通常较高,要求达到"以确凿证据为根据",即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被告的犯罪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并不完全独立,有些行为既可能触犯刑法,也可能引起民事纠纷。例如,盗窃行为不仅构成刑事犯罪,还可能导致被盗财产的所有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