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苏轼诗词写作文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11-07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3.4万
展开全部

1. 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2. 写一篇关于苏轼800字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3. 写苏轼的作文

江西卷《脸》

[例文]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可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4. 写苏轼一生的作文高中

感悟苏东坡日月来往,星移斗转,数百年转眼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却将永远铭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谁?写得如此尽至!不假思索,除了东坡外还会有谁敢如此豪放呢?小苏可谓是寥若晨星的任务啊!可以用朱自清的话来评判苏轼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在我刚接触苏轼的文章时,觉得他可真是“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不懂得珍惜利用,实属宋朝的国君昏庸。无能啊!当时我还以为苏轼是一个才貌不凡风流倜傥的才子,正如他在《念如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可在前几天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后才知道他是个年高德劭,不足六尺的“小老头”,唉!真是让我的情绪一下子由“ *** ”跌倒“失落”了。很是有种名存“貌”亡的感觉(韩愈,真对不起,改了你的“名存实亡”)。

尽管如此,在我心中依然会产生对他才华横溢的仰慕和尊敬,谁叫《增广贤文》中有句实实在在的话呢?——“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难将斗量”!苏轼留给我的印象不深,因为我喜欢“独秀一品菊”的陶渊明。但苏轼身上那种浓浓的豪放、清雅的形象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清淡的词语、简单的诗句,组成了一篇篇不同凡响的鸿篇巨著。乍得一看,好像苏轼的文章页不落窠臼。

由此看来,陶潜的天下该改朝换代了。品味苏轼的诗句、文章,总觉得写得妙趣横生,说是豪放派一点儿也没错,读起来就如同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亲切而又富有 *** ,时而平静,时而波涌,就像一条翻腾于海路之间的巨龙,转折连贯,恰到好处。

苏轼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多次被贬,然而他却抱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实少许人能做到,他那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都让我感到钦佩。我喜欢陶潜,仅是出于我性格内向,孤身一人,性格等都与他相像;而对于苏轼我则是有一种只有用内心情感才能评价他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与我的内心情感很相似的缘故吧!但愿在以后我能渐渐喜欢上这个与我有“共性”的人吧!(。

5. 征集以"苏轼"为话题的作文一篇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名师点评

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写苏轼。但有一点应注意,写苏轼需要一定的识见与才华,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6. 看苏东坡的诗词写800字评论,写电影梅兰芳600字观后感

《人生不如戏》 一直都偏好安静的电影 平淡一生 梅兰芳 对梅兰芳不了解 看之前去百度了一下 些许有些明白了他这一生遇见的人 我看电影喜欢看电影本生透出来的气质还有故事 不喜欢去琢磨灯光 化妆或者音乐里面的专业元素 也不爱寻根究底说传记电影与真实的不符 我这样不专业 但是投入 宁愿当雅俗共赏中的俗人 很喜欢黎明演的这个角色 安安静静 看似是温柔的凡事皆可的人 骨子里却坚持的紧 他有一个信念 就是把戏唱好 他也有一段人生 希望不孤独 但是生活总是矛盾着 戏里面的真实 生动 嵌进骨髓里的一颦一笑 这些纯粹却激不起生活的涟漪 邱如白说 畹华这些年都是孤单的 即便是和他们在一起也是孤单的 直到遇见孟小冬 但是没有这些孤单就成不了台上的梅兰芳 孟小冬送的 是戏台上的花 芝芳熬的 是一碗碗浓汤 可是当畹华沉着气儿说“我就不能犯一回浑了?” 答案只有 为着座儿他不能 为唱戏 他割舍了红颜 割舍了生活中的真实 他有一个信念 干干净净的将戏一直唱下去 他是一个无声的反抗者 他就是这么纯粹的一个人 “大家都别跟着了 我要扮相了” 做不了生活中的畹华 在戏台上 却可以成就他的时代 有人说:“东坡乃旷古第一才子。”

小女子自认为,并不为过。于吾独爱东坡也! 其诗、其词、其画、其书,均有可爱之处。

只是,对我而言,诗似山、太过工整,画似茗、过于高雅,至于书法,则过于艰深。于是,小女子,独恋其词。

其词大大面向社会,大大促进了“士大夫化”的进程。 第一恋,恋其《定风波》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何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

竹 杖 芒 鞋 轻 胜 马,谁 怕,一 蓑 烟雨 任 平 生。 料 峭 微 风 吹 酒 醒,微 冷,山 头 斜 照 却 相 迎。

回 首 向 来 萧 瑟 处,归 去,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 上阙,作者以粗略之笔交代背景,勾勒出自身处境的艰难与险恶。

其间,初以“莫听”继以“何妨”终以“谁怕”,仅寥寥六字,便兀地将一股坦荡之气倾泻而出,极为酣畅。接着,行文至下阙,笔风一转,进而用清新纯净之词句摹出一幅冷风斜阳图。

清冷之间,又不乏宁静自然的感觉。于是,尾处,以平静的情绪和姿态收束全篇,自不突兀。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是时,苏谪居黄州,处境险恶。即便如此,东坡仍以坚韧、达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便足以看出其修身之功,不凡。对此,小女子十分钦佩。

第二恋,恋其《少年游》 去 年 相 送,余 杭 门 外,飞 雪 似 杨 花。今 年 春 尽,杨 花 似 雪,犹 不 见 还 家。

对 酒 卷 帘 邀 明 月,风 露 透 窗 纱。恰 似 姮 娥 怜 双 燕,分 明 照、画 斜 梁。

据考证,这篇少年游是东坡寄思其妻王闰之而作。纵观全词,有对比,亦有联想,手法多变,情感却始终未变——思念深爱的妻子。

当然,也思念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思念,一是自己远离他们,二是妻子好,家庭也好。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东坡选妻选得好,治家治得好。由此窥之,其治家之功又可见一斑。

“去年相送……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每每读词至此,小女子都不免敏感一番。

第三恋,恋其《浣溪沙》 簌 簌 衣 巾 落 枣 花,村 南 村 北 响 缫 车。牛 衣 古 柳 卖 黄 瓜。

酒 困 路 长 唯 欲 睡,日 高 人 渴 漫 思 茶。敲 门 试 问 野 人 家。

这篇词,总的来说,写得很美很纯净,读之也感觉很美很惬意。只是,不太了解的人兴许不知:词中美景乃徐州灾后的景象。

或许,有人狐疑:灾后能有这等景象?!呵呵,有东坡在,这一切,均有可能。先是水灾后是旱灾,一年之内,东坡在任的徐州连遭天灾,何其不幸。

但同时,又何其有幸——灾时得遇苏东坡。在东坡的率领下,全城百姓先抗洪后抗旱,众志成城,最终均告胜利。

由此,便出现了词中所呈现的很美很纯净的画面了。是的,很美很纯净,这拜东坡所赐啊。

得遇为官治国之术很是了得的东坡,徐州之福,百姓之福也。每每思想至此,小女子也是很美很惬意的。

恋东坡三词,实三恋东坡也: 首恋《定风波》,实恋其修身之旷达。 二恋《少年游》,实恋其齐家之情深。

三恋《浣溪沙》,实恋其治国之有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君子的追求。

同时,喜欢这样的君子乃人之常情,我当然不能例外。只是,每每念及集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种种能力于一身的东坡已逝千年,不免一声叹息:为之奈何? 自问自答,修东坡之气而答之曰:退而得恋东坡之词,亦大乐也,岂有憾乎! 想想也是啊,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矣,达官贵人多矣,豁达之人亦多矣,可细细想想能当好官的写手好诗填手好词画手好画下手好棋的,掐掐手指头,不也就苏东坡这一人么。

作为后生的我们无能来评价东坡的大风流,那就由小女子来讲讲他的“小风流”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曲江城子不知道写出了苏对于爱妻王弗多少的浓浓爱恋。从眉山的欲说还休到汴京的相濡以沫,从明月夜的甜言蜜语到短松冈的坟里坟外…….一俯一仰间,变换了多少个春夏,许多人走过了,许多事有过了,可子瞻对王的深情,不减! “弯弓征战做男儿”诚然,铮铮铁骨是男儿的真本色,然而柔情似水又何尝不是男子的另一种潇洒与风流。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胸怀天下的人无疑是值得敬仰。

7. 来些苏轼写的 诗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仁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这是我最爱的文人写的我最爱的词。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当时苏东坡谪居黄州,借途中遇雨一件小事,抒发了乐观的襟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是苏子心底的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旷达态度。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思想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近于禅悟。

据记载,惠州有一温姓女子名超超,到十五岁仍不肯嫁人。当听说苏轼到了惠州,才欢喜地说:这才是我的夫婿。后来苏轼发觉超超对自己的仰慕之情,恐有不便,就匆匆离开惠州。 数年后,故地重游,听人说超超已死,葬在沙地里。悚然动容,为她写下《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 乐观的苏轼800字作文,求助

乐观的苏轼

下一个单元是有关诗歌的综合学习单元,当然少不了诗歌的搜集。所以,施老师也布置下搜集诗歌的作业。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在这那么多的闪烁的金子中,苏轼的诗歌显得是多么耀眼。我也对苏轼产生了兴趣,查了资料,这才知道原来苏轼一生有着这么多的不如意。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一生在仕途中漂泊,先是在杭州任官,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在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就在途中他的小儿子也不幸去世。后来神宗逝世,哲宗即位,苏轼又被召回朝,后面,苏轼又自己去杭州任官,又被召回朝。最后,外放颖川,苏轼死于途中。

虽然苏轼他一生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从他的诗词中却可以读到他那种乐观的心态。像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有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是用如此一个比喻来乐观面对仕途的不顺。再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在黄州时游赤壁所写,那时候他已经是被贬在黄州,手中无权,本来应该难受才对,可他如此豪迈、有力的歌颂了祖国河山和英雄人物,他如此乐观!还有《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显现了他随处逆境却不畏惧让人又一次感到了苏轼的旷达乐观。

苏轼一生的的确确曲折起伏,仕途中十分不顺,可他却乐观旷达,写下了这么多千古流芳的诗词。真是十分了不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