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
不一定。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