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生了哪些新的发展如何理解

 我来答
Forever谦兮
2023-01-16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5万
展开全部
中国比较文学发轫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过程之中,是传统社会秩序和文学场域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产物。为了变法自强、救亡图存,以严复、章炳麟、梁启超、林纾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致力于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以及思想观念,并开始将目光投向作为“永久革命的某种社会主体性”载体的文学,利用传统文学资源对西方作家的作品及创作理念进行阐释、分析和评论,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尤其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04)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1907)这两部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论,以西方新思想来剖析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揭示了不同民族文学的发展特色,并彰显了文学之于民族精神的形塑作用。民国时期,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研究方法的成熟和优秀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中国比较文学也进入了学科自觉的发展阶段,既关注于西方理论及世界文艺现象的共同规律,又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治学理念。吴宓和陈寅恪率先在清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的相关课程,之后又被国内各大高校仿效;钱钟书、朱光潜、郑振铎、梁宗岱、陈铨等学者分别从中外文学关系、美学、民间文学等方面入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发现;而戴望舒等人则在30年代翻译出版了大批西方理论著作,在中国首次系统性地介绍了比较文学原理和方法论。这些前贤的卓越贡献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向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范式与丰富的实践案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