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行路难·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直通: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为何经久不衰?
李白的诗词被世代传颂,在文学创造了不可逾越的巅峰。他就是一块界碑,飘逸豪迈的洒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脍炙人口的诗句也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就是一个传奇,历代文史学家都在研究他,但始终未有一个定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辉煌的原因是什么?又为何经久不衰?
李白的诗句深入到了平民百姓中间,是被广为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百家书籍,常以诸葛亮等人自比,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四川到各地漫游,他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足迹踏遍黄河流域等许多地方。还有一个原因是李白居无定所,三次婚姻都是短暂的,家庭没能留住他漫游的脚步。因此他结交了很多的歌妓,其中有一首《东山吟》,就是李白携妓凭吊谢公不以为耻反而为荣。这其中明显能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但隐在的一个重要信息往往被我们忽略,那就是李白的诗句,通过歌妓们的传唱是诗名远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很多人说,时代的转折点是关键,因为自安史之乱后,唐朝才开始走下坡路,李白的诗歌具有斗争精神,才是流传下来的原因。其实不然,被我们广为传颂的都是与风景人物有关的诗句,很少涉及到时局争论的言辞。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豪迈之情直抒胸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这种乐观的态度就是人们所要追求的境界。事物的本质没有差别,但李白笔下的瀑布、黄河不但是活了起来,而且是展现给人们海市蜃楼般的画面。“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大诗人的境界,可以说是至高至纯,在至人无己的境界下,才会流露出如此宏大壮阔的场景。
再来看看李白晚年的作品,也就是说自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一首《临终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这种悲哀的语调,只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可怜,怎么能激起豪迈之情呢?当然不会传播,更不会用这种消沉来教育下一代。美好的生活总是令人向往,蓬勃向上的精神是一种激励,于是人们更多的喜欢李白幼时的《大鹏遇希有鸟赋》。所以,从李白诗句的中心思想来说,社会背景并不是成就李白的原因。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一个诗人缺少了激情,还会有什么呢?
李白经常沉醉酒乡,一是郁闷仕途不利,二是可以借酒抒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透露出了多么消极的思想啊,在李白晚年的穷困和漂泊中,看不到昔日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离开长安后,继续游历各地,后来又被流放,可见对李白的打击有多大。“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与尾句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透露出了诗人无尽的苍凉,这种隽永使人们更多地想起少年李白,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底蕴是李白自身的阅历,而时代只是催化剂。
那么,时代催化了李白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李白,更多的是借酒消愁,忘情于山水!或许,每个人都受几分熏染吧,在无欲无求的世界里,愿意与李白同醉,寻找可以歇息安放的桃源!
扩展阅读:李白简介(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