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的由来
闰月的由来如下:
要了解闰月的由来,首先要先来认识一下我国的农历历法。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既能体现月相的圆缺变化,又能反映四季的变迁。
农历以阴历为基础,其“月”以朔望月的长度29.5306日为基础,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年十二个月,共354天。比我们所熟知的阳历少了十一天左右。
那么,若无闰月的设置,就会使得天时与历时不合。时序颠倒错乱,难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如今年的春节是在严冬中度过的,那十七年后的春节就会出现在盛夏了。
为了让历法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正确地反映四季变化,睿智的古人就想出来置闰的方法。经过精确的计算,以每十九年置七闰的方法,使农历年平均长度尽可能地接近回归年,再加上二十四节气以分四季时序。
如何置闰: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而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概是29.5306天。为了使农历年平均程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即:
m×365.2422=n×29.5305(m表示回归年的数目,n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且m,n为整数)
经过计算与选择,我们祖先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即每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年和十二个平年,则:
19×365.2422=6939.6018(天)
12×12+13×7=235(朔望月)
235×29.5306=6939.691(天)
二者总日数仅相差0.0892天,说明按照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可以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份之后,称后九月。大约一千多年前,随着历法的逐步精密,安置闰月的方法也有了合适的规定,就是把不包含中气的月份做闰月。一般来说,每过两年多(平均每30个农历月)就会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