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中学语文课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而无生气。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颂扬美、创造美,让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寓教育于美的体验之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学园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获得科学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提升人文精神,净化人之心灵。
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来主张“文道合一”,“情感熏陶”。近年来全面推进的“二期课改”,更是凸现审美教育,“将情感目标”作为体现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三大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使学生了解美
这里所说的了解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选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美育常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初步掌握审美的标准与方法。如同提笔作文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一样,学生只有在了解美育的基本知识后,才能有效进行审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可以这样说,让学生了解美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一般来说,语文教学是以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来向学生揭示什么是美的。比如,从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少年闰土的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作者从人物的外貌、性格、所处环境等方面,把少年闰土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经过学生的联想,一个质朴、活泼、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趣的是,时隔许多年后,人们还会对少年时代学过的诸如“闰土”、“祥林嫂”等艺术形象津津乐道,并从中感悟艺术美的精神力量。
二、要使学生善于发现美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善于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元素,二是指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亮点。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前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体裁,都包容了丰富的审美内容。如《松树的风格》中的崇高美,《小桔灯》中的朴实美,《背影》中的情感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趣美,《藤野先生》中的人格美等。教师如能在课文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尝作品中美的语言
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其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文学被视为“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讲究音韵和谐,骈散有致,亦讲究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得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多么优美的语言,多么诗意的境界!若没有语言这一载体,何来如此诗意的境界!“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若没有语言,鲁迅的悲愤之情将何以寄托!“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多么富于警策的语言。“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多么感人至深的语言!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丰富了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用心去体会这些隽永的字句篇章,在品读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品读中积累自己的审美体验。
3.体味教材中美的意境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是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美的意境,体验到美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如《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若把课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讲,学生就难以领悟到大海之美,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表象感受,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大海的壮美,先用录音机播放海潮的席卷之声给学生听,等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放潮涨潮落的录像给学生看,最后再让学生聆听有音乐伴奏的课文朗诵,这时学生就进入了一种情境――仿佛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在普陀山听潮的情感状态,就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大海的壮美了。由此,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袁振国先生说得好:“所有对自然美的感受,都是对生命的感受,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不进入审美的境界,便无法获得深刻的感受,更不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这种感受。”而如何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基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试看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的:意境,正是通过作者感情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即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向往。作者正是以自己感情变化为线索,有层次地展示出深远的思想意境,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其情感与外物相融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倘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学生定然会感受“蜜蜂精神”的朴实美、勤劳美、奉献美。
三、引导学生去鉴赏美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人们及时发现美的事物,而且要求人们对美的事物做出鉴别和赏析。审美鉴赏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开始的,这就是“观”。在“观”的阶段,如何鉴赏客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学生主要的鉴赏客体,它包含着显性或理性的美的因素。正是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向学生传递着各种美的信息,诱使学生去发现其外在之美,内涵之美。从而完成对教材的美的欣赏。学生在语文审美鉴赏中的“观”,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并在感知其语言之美的同时,感知其形象之美。例如:《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学生在感知人物描写的语言时,祥林嫂凄苦的乞丐形象也同时在头脑中浮现。在这一“观赏”中,不仅是对表象感觉,而且伴有理解、情感的参与。这是语文审美鉴赏的一大特点。
审美鉴赏的第二个阶段是“品”。主要表现为鉴赏主体对作品中认知对象的解读和体会。“品”主要表现为:以想象的方式深入作品的内涵,填补作品的空白,以积累的人生经验品味作品中的一切。鲁迅先生在《药》中描写的那些看杀头的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学生阅读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时,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头脑中呈现惊心动魄的围观景象,并用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去填补这一形象本身所蕴涵的但未直言的部分,从中品味出被无形的手捏住脖子的人们的可怜、可悲,品味出无形的手的势力与淫威。当然,这种填补空白的活动,通常是不自觉的,学生只能凭想象力自由驰骋。也只有通过这种填补空白的想象活动,学生才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无穷韵味。 审美鉴赏的第三个阶段是“悟”。悟,是审美鉴赏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省方式,一种感知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例如,在阅读《荷塘月色》时,学生们开始是沉浸在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色之中,用心体验作者那种宁静而寂寞的复杂心境,感受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进而便从感受和体验中超脱出来沉人一种“回忆”,一种思索,一种追求,最终悟出了作者厌恶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而又徘徊、矛盾、无所适从、情不由己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了对作品意义的深层理解。可见“悟”是品味、体验的凝聚和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审美鉴赏形势。其中,理喻是关键所在。当然,这种理喻不只是理性思考,更是以体验为基础的高层次的审美实践。学生达到了“悟”的阶段。意味着鉴赏行为的完成。不过。它不是永恒的终结,因为“悟”中获得的感受和思考将是永无止境的。
四、引导学生去创造美
创造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创造美的活动主要包括写作活动、办黑板报、办文学报、撰写广播稿、开展有意义的语文课外活动等。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则是学生创造美的活动的集中表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非常熟悉的一项教学活动。对此我不想作过多的论述,只想简述三点看法。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美源于生活,生活是培育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沃土。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不断地创造美。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创造美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最主要的前题就是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亲近自然和人生,留意观察,细心体验。尽量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因素,并将这些素材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归类,这就是常说的积累素材阶段。
2.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美的想象。神奇的美的想象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灵感和激情。如果学生能把获得的五光十色的素材,放进想象的熔炉里去冶炼、重组、创新,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来。
3.引导学生正确驾驭美的语言。尽管你发现了美的事物,尽管你的想象丰富多彩,但最终还是要靠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差,创造美的活动就异变为纸上谈兵的空话、套话。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就积极倡导过“学校要进行美育教育”。作为一切基础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更应该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梁媛)
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来主张“文道合一”,“情感熏陶”。近年来全面推进的“二期课改”,更是凸现审美教育,“将情感目标”作为体现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三大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使学生了解美
这里所说的了解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选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美育常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初步掌握审美的标准与方法。如同提笔作文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一样,学生只有在了解美育的基本知识后,才能有效进行审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可以这样说,让学生了解美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一般来说,语文教学是以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来向学生揭示什么是美的。比如,从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少年闰土的描写“……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作者从人物的外貌、性格、所处环境等方面,把少年闰土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经过学生的联想,一个质朴、活泼、能干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趣的是,时隔许多年后,人们还会对少年时代学过的诸如“闰土”、“祥林嫂”等艺术形象津津乐道,并从中感悟艺术美的精神力量。
二、要使学生善于发现美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善于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元素,二是指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亮点。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前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种体裁,都包容了丰富的审美内容。如《松树的风格》中的崇高美,《小桔灯》中的朴实美,《背影》中的情感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趣美,《藤野先生》中的人格美等。教师如能在课文教学中善于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品尝作品中美的语言
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其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文学被视为“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讲究音韵和谐,骈散有致,亦讲究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得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多么优美的语言,多么诗意的境界!若没有语言这一载体,何来如此诗意的境界!“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若没有语言,鲁迅的悲愤之情将何以寄托!“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多么富于警策的语言。“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
有过母亲的脚印。”多么感人至深的语言!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丰富了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用心去体会这些隽永的字句篇章,在品读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品读中积累自己的审美体验。
3.体味教材中美的意境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在这双边活动中,是教师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美的意境,体验到美的情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如《听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若把课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讲,学生就难以领悟到大海之美,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表象感受,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大海的壮美,先用录音机播放海潮的席卷之声给学生听,等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放潮涨潮落的录像给学生看,最后再让学生聆听有音乐伴奏的课文朗诵,这时学生就进入了一种情境――仿佛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在普陀山听潮的情感状态,就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大海的壮美了。由此,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袁振国先生说得好:“所有对自然美的感受,都是对生命的感受,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和生命存在方式的感受。不进入审美的境界,便无法获得深刻的感受,更不能让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这种感受。”而如何调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渗透的基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问题。试看散文名家杨朔的《荔枝蜜》的:意境,正是通过作者感情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即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向往。作者正是以自己感情变化为线索,有层次地展示出深远的思想意境,热情地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其情感与外物相融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倘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学生定然会感受“蜜蜂精神”的朴实美、勤劳美、奉献美。
三、引导学生去鉴赏美
审美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人们及时发现美的事物,而且要求人们对美的事物做出鉴别和赏析。审美鉴赏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开始的,这就是“观”。在“观”的阶段,如何鉴赏客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学生主要的鉴赏客体,它包含着显性或理性的美的因素。正是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向学生传递着各种美的信息,诱使学生去发现其外在之美,内涵之美。从而完成对教材的美的欣赏。学生在语文审美鉴赏中的“观”,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并在感知其语言之美的同时,感知其形象之美。例如:《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学生在感知人物描写的语言时,祥林嫂凄苦的乞丐形象也同时在头脑中浮现。在这一“观赏”中,不仅是对表象感觉,而且伴有理解、情感的参与。这是语文审美鉴赏的一大特点。
审美鉴赏的第二个阶段是“品”。主要表现为鉴赏主体对作品中认知对象的解读和体会。“品”主要表现为:以想象的方式深入作品的内涵,填补作品的空白,以积累的人生经验品味作品中的一切。鲁迅先生在《药》中描写的那些看杀头的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学生阅读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时,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在头脑中呈现惊心动魄的围观景象,并用自己全部的人生经验去填补这一形象本身所蕴涵的但未直言的部分,从中品味出被无形的手捏住脖子的人们的可怜、可悲,品味出无形的手的势力与淫威。当然,这种填补空白的活动,通常是不自觉的,学生只能凭想象力自由驰骋。也只有通过这种填补空白的想象活动,学生才能从中领略文学作品的无穷韵味。 审美鉴赏的第三个阶段是“悟”。悟,是审美鉴赏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省方式,一种感知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例如,在阅读《荷塘月色》时,学生们开始是沉浸在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色之中,用心体验作者那种宁静而寂寞的复杂心境,感受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进而便从感受和体验中超脱出来沉人一种“回忆”,一种思索,一种追求,最终悟出了作者厌恶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而又徘徊、矛盾、无所适从、情不由己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了对作品意义的深层理解。可见“悟”是品味、体验的凝聚和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审美鉴赏形势。其中,理喻是关键所在。当然,这种理喻不只是理性思考,更是以体验为基础的高层次的审美实践。学生达到了“悟”的阶段。意味着鉴赏行为的完成。不过。它不是永恒的终结,因为“悟”中获得的感受和思考将是永无止境的。
四、引导学生去创造美
创造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创造美的活动主要包括写作活动、办黑板报、办文学报、撰写广播稿、开展有意义的语文课外活动等。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则是学生创造美的活动的集中表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非常熟悉的一项教学活动。对此我不想作过多的论述,只想简述三点看法。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美源于生活,生活是培育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沃土。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不断地创造美。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因此创造美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要使学生写好作文,最主要的前题就是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引导他们热爱生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亲近自然和人生,留意观察,细心体验。尽量去发现生活中美的因素,并将这些素材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归类,这就是常说的积累素材阶段。
2.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进行美的想象。神奇的美的想象能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灵感和激情。如果学生能把获得的五光十色的素材,放进想象的熔炉里去冶炼、重组、创新,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来。
3.引导学生正确驾驭美的语言。尽管你发现了美的事物,尽管你的想象丰富多彩,但最终还是要靠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差,创造美的活动就异变为纸上谈兵的空话、套话。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就积极倡导过“学校要进行美育教育”。作为一切基础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更应该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梁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