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改的困境_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困境与出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音乐课改进行了多年,在城市中小学中出现了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而广大农村地区学校的音乐课改却进展缓慢,困难多多,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软肋。仅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农村音乐教育为例,课程改革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充分认清现状,找出对策,走自己的音乐课改之路。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改面临的困境
1.师资是课改的瓶颈。就武汉市新洲区农村学校的音乐师资情况来看,大致呈现这样的分布态势:①专业音乐教师,但少之又少;②有音乐基础,热爱音乐的非专业音乐教师;③兼课教师,就是除上主课外还搭配上音乐课,松闲时就上一上音乐课,每当有考试压力时就改上主课;④音乐教师不愿上音乐课而要求改上文化课,因为文化课受学校、家长的重视;⑤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整体水平低、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教师队伍怎么能适应音乐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课改中偏离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屡屡常见,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教师比比皆是。
2.领导管理理念陈旧。很多学校的领导长期习惯于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凡事按部就班,遇事参照惯例,使得追求个性张扬的教师和喜爱标新立异的学生没有发展空间,校园丧失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同时,这种“淡化过程,强调结果”的管理模式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考试要有高分,让学生为考试疲于应付,创新精神和创造激情丧失怠尽。
3.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感到优质课程资源不足,不少学校连最起码的音乐教室、教学用的琴以及一些常用乐器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可借鉴的校本课程资源。
4.教育评价不能适应课改要求。传统教育评价过分关注分数,致使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由于音乐学科非升学考试科目,直接导致音乐课不受重视,所以音乐教师在考评中分数不会很高,学校分配的福利、奖金很低,评职、评优往往只能靠边站。另外,很多学校把参加艺术活动的获奖情况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是不合理的。理由有三:一是学校的艺术活动是课外活动小组组成,不能代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艺术活动成员只是学校中的极少部分,不是面向全体;三是有些艺术节目并非个人完成,还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请外校知名教师排练的。所以说学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走出农村音乐课改困境的对策
1.丰富活动,营造环境。前不久,武汉市新洲区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开展了一次红歌传唱活动,旨在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全区20%的农村学校、所有班级、30%的班进行了现场抽查,结果发现:校校有音乐、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这样的氛围在农村学校是难能可贵的,说明领导重视起来了,音乐教师发挥了特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从而获得听觉审美体验,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农村经济条件差,我们可以组织“不花钱”的合唱队,组织“花少钱”的笛子队、口琴队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氛围,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通过“第二课堂”来“拯救第一课堂”的做法对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改很有实效。
2.务实培训,长效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是实施综合内容的培训,这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师的培训内容应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要贴近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既要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有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如何评价教学与学生发展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这是提高音乐培训效率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一言堂”单向传递方式,采用教和学双方互动与对话的生动培训方式。在观摩课中、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时进行培训,是最受教师欢迎,最有意义的培训方式。
在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的同时,不妨对学校校长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因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改的力度就越大;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船长,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是最先的反应者和发动者。在各级各类的干训中,不妨安排一些音乐鉴赏、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审美素质,从而有效推进音乐课改。
培训不能少,培训后的跟踪与督导管理更重要。在农村学校中,“培了不用,用了未培”,也就是参加了培训后回去不教音乐或是不按培训要求去教,未参加培训的人却担任音乐课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应设立课程跟踪督导小组和艺术指导小组,分别对各校进行长期的督导和现场指导。
3.城乡联动,共同发展。一方面利用城镇优势资源,采用长期、定期地“送教下乡”、“结对帮护”模式,建立城镇音乐教师到农村支教、扶贫制度。如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城镇骨干教师支教队,利用现场示范或送音乐课远程教育课件下乡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就是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城市学校参加训练和演出,很多学生在这里学会了演奏乐器,提高了音乐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城里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的舞蹈和音乐走进农村学校,一方面锻炼了城镇的学生,丰富了他们的表演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也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同龄人的多才多艺,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找到自信。
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教学资源,因地、因时地上出农村音乐课的特点。一是自制乐器,以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如在瓶中装上沙子或在掏空的葫芦中装上黄豆做成沙槌;用铁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手铃;将数个瓷碗装一定量的水制成碗琴,将数根管子粘在一起制成排箫,以杯子做鼓身、气球做鼓面做成小鼓,还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制成响板、木鱼、梆子、双响筒、三角铁、磁铃等。制作这类教具不仅合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可以使学生乐学、爱学。二是将民间老艺人请到音乐课堂上来,带领学生享受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还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三是收集整理当地民间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音乐作为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用来丰富农村音乐课堂教学。
5.关注农村,建立新机制。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适应农村课改的保障机制,在建立新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时,要紧贴农村师生实际,重点测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振兴农村经济培训人才的合格率。在考评学生时,不但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综合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农村音乐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改面临的困境
1.师资是课改的瓶颈。就武汉市新洲区农村学校的音乐师资情况来看,大致呈现这样的分布态势:①专业音乐教师,但少之又少;②有音乐基础,热爱音乐的非专业音乐教师;③兼课教师,就是除上主课外还搭配上音乐课,松闲时就上一上音乐课,每当有考试压力时就改上主课;④音乐教师不愿上音乐课而要求改上文化课,因为文化课受学校、家长的重视;⑤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由此看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奇缺、整体水平低、专业不对口。这样的教师队伍怎么能适应音乐课改的要求?因此,在课改中偏离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屡屡常见,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教师比比皆是。
2.领导管理理念陈旧。很多学校的领导长期习惯于所谓的“规范化管理”,凡事按部就班,遇事参照惯例,使得追求个性张扬的教师和喜爱标新立异的学生没有发展空间,校园丧失了应有的生气与活力。同时,这种“淡化过程,强调结果”的管理模式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考试要有高分,让学生为考试疲于应付,创新精神和创造激情丧失怠尽。
3.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感到优质课程资源不足,不少学校连最起码的音乐教室、教学用的琴以及一些常用乐器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信息资源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可借鉴的校本课程资源。
4.教育评价不能适应课改要求。传统教育评价过分关注分数,致使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考试和分数展开。由于音乐学科非升学考试科目,直接导致音乐课不受重视,所以音乐教师在考评中分数不会很高,学校分配的福利、奖金很低,评职、评优往往只能靠边站。另外,很多学校把参加艺术活动的获奖情况作为教师的教学成绩是不合理的。理由有三:一是学校的艺术活动是课外活动小组组成,不能代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艺术活动成员只是学校中的极少部分,不是面向全体;三是有些艺术节目并非个人完成,还可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请外校知名教师排练的。所以说学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二、走出农村音乐课改困境的对策
1.丰富活动,营造环境。前不久,武汉市新洲区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开展了一次红歌传唱活动,旨在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全区20%的农村学校、所有班级、30%的班进行了现场抽查,结果发现:校校有音乐、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这样的氛围在农村学校是难能可贵的,说明领导重视起来了,音乐教师发挥了特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例如,利用课间十分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音乐,从而获得听觉审美体验,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农村经济条件差,我们可以组织“不花钱”的合唱队,组织“花少钱”的笛子队、口琴队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氛围,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通过“第二课堂”来“拯救第一课堂”的做法对农村学校的音乐课改很有实效。
2.务实培训,长效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是实施综合内容的培训,这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音乐教师的培训内容应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要贴近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既要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有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如何评价教学与学生发展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二是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这是提高音乐培训效率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培训者讲,受训者听的“一言堂”单向传递方式,采用教和学双方互动与对话的生动培训方式。在观摩课中、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困惑时进行培训,是最受教师欢迎,最有意义的培训方式。
在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的同时,不妨对学校校长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因为“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改的力度就越大;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船长,在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是最先的反应者和发动者。在各级各类的干训中,不妨安排一些音乐鉴赏、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审美素质,从而有效推进音乐课改。
培训不能少,培训后的跟踪与督导管理更重要。在农村学校中,“培了不用,用了未培”,也就是参加了培训后回去不教音乐或是不按培训要求去教,未参加培训的人却担任音乐课的现象很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应设立课程跟踪督导小组和艺术指导小组,分别对各校进行长期的督导和现场指导。
3.城乡联动,共同发展。一方面利用城镇优势资源,采用长期、定期地“送教下乡”、“结对帮护”模式,建立城镇音乐教师到农村支教、扶贫制度。如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城镇骨干教师支教队,利用现场示范或送音乐课远程教育课件下乡等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就是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城市学校参加训练和演出,很多学生在这里学会了演奏乐器,提高了音乐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城里的学生也带着自己的舞蹈和音乐走进农村学校,一方面锻炼了城镇的学生,丰富了他们的表演经验,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调合作能力,也让农村的学生感受到同龄人的多才多艺,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找到自信。
4.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积极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教学资源,因地、因时地上出农村音乐课的特点。一是自制乐器,以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如在瓶中装上沙子或在掏空的葫芦中装上黄豆做成沙槌;用铁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手铃;将数个瓷碗装一定量的水制成碗琴,将数根管子粘在一起制成排箫,以杯子做鼓身、气球做鼓面做成小鼓,还可以利用一些材料制成响板、木鱼、梆子、双响筒、三角铁、磁铃等。制作这类教具不仅合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可以使学生乐学、爱学。二是将民间老艺人请到音乐课堂上来,带领学生享受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艺术,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还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三是收集整理当地民间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音乐作为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用来丰富农村音乐课堂教学。
5.关注农村,建立新机制。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适应农村课改的保障机制,在建立新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时,要紧贴农村师生实际,重点测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振兴农村经济培训人才的合格率。在考评学生时,不但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综合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考评、常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农村音乐课改的顺利进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