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是的用法
/iknow-pic.cdn.bcebos.com/64380cd7912397dd059f11845282b2b7d1a28748"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64380cd7912397dd059f11845282b2b7d1a2874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64380cd7912397dd059f11845282b2b7d1a28748"/>
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
意思: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
(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
虚词类:
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2.实词类:
“是”作判断动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如: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中是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文言文中是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中是作为名词的用法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文言文中是作为代词的用法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文言文中是作为形容词的用法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4.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文言文中是作为副词的用法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文言文中是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文言文中是作为助词的用法
如:1.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2.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3.名过其实,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东晋·葛洪《抱朴子》
4.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文言文中是作为动词的用法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北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2.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3.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4.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他不是学生。
6.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7.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8.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9.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北宋· 柳永《雨霖铃》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0.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1.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2.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