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展开全部
傣族的赶花街
也称做“赶新街”。傣语称作“马厄”。云南新平、景谷一带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后过节。按当地习俗,春节后要赶三个街子,每个街十天。第一个街子是为十余岁少年的,第二个街子是为二十岁左右的未婚青年的,第三个街子是为已婚成年人的。赶第二个街子的姑娘们头戴鲜花,身穿新的花连筒裙,携带若干个特制的篾饭盒送给自己每个男友一人一盒,饭盒内装有腊肉、糯米饭,外套一个布套。有时姑娘男友的父母虽是来看热闹的,但同样也可得到姑娘送的一盒饭,同享美味,并以此为荣。小伙用完饭在篾盒里放些糖果、丝线等小礼物送还给姑娘,以示酬谢。这天小伙子们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带着美酒佳肴,来找他们的情人共饮,青年男女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直至深夜才散。
傣族泼水节
也称做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在此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哈尼族的姑娘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过节。相传古时候当地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但父母又把她许配给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农历二月初四这天,姑娘上山砍柴,遇见一个在婚姻上也遭到同样不幸的姑娘,她们互诉苦衷后,便一起跳崖自尽。事后,哈尼族人认为再也不能干涉年轻人的婚姻了,要让姑娘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遂订农历二月初四日为姑娘节。节日清晨,未婚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的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陪伴自己的情人跳舞娱乐,直到太阳偏西才各自返家。已婚的男子这天要特别勤快,清晨一早起来要去担水、砍柴,并将烧好的洗脸水给妻子端去用,接着做饭、喂鸡、鸭。干完这些家务活,还要迅速到寨子中的广场上集中,以先到者为勤快利落。回家后继续服侍妻子到深夜。
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
哈尼族的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蒙古族的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也称做“赶新街”。傣语称作“马厄”。云南新平、景谷一带傣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后过节。按当地习俗,春节后要赶三个街子,每个街十天。第一个街子是为十余岁少年的,第二个街子是为二十岁左右的未婚青年的,第三个街子是为已婚成年人的。赶第二个街子的姑娘们头戴鲜花,身穿新的花连筒裙,携带若干个特制的篾饭盒送给自己每个男友一人一盒,饭盒内装有腊肉、糯米饭,外套一个布套。有时姑娘男友的父母虽是来看热闹的,但同样也可得到姑娘送的一盒饭,同享美味,并以此为荣。小伙用完饭在篾盒里放些糖果、丝线等小礼物送还给姑娘,以示酬谢。这天小伙子们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带着美酒佳肴,来找他们的情人共饮,青年男女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直至深夜才散。
傣族泼水节
也称做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在此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傈僳族的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表演者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现了傈僳族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哈尼族的姑娘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四日过节。相传古时候当地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个英俊的青年猎手相爱,但父母又把她许配给土司的独眼儿子,姑娘悲痛欲绝,农历二月初四这天,姑娘上山砍柴,遇见一个在婚姻上也遭到同样不幸的姑娘,她们互诉苦衷后,便一起跳崖自尽。事后,哈尼族人认为再也不能干涉年轻人的婚姻了,要让姑娘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遂订农历二月初四日为姑娘节。节日清晨,未婚小伙子向情人借来漂亮的衣裤,打扮成姑娘的模样,陪伴自己的情人跳舞娱乐,直到太阳偏西才各自返家。已婚的男子这天要特别勤快,清晨一早起来要去担水、砍柴,并将烧好的洗脸水给妻子端去用,接着做饭、喂鸡、鸭。干完这些家务活,还要迅速到寨子中的广场上集中,以先到者为勤快利落。回家后继续服侍妻子到深夜。
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大都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在藏语中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也称“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川南南部和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各地节期不一,通常在农历五月端午节前后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盛装汇集到传统的跳场坪,青年男女跳场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还进行爬杆、赛马、射箭、唱歌、跳舞、选美等比赛。
哈尼族的扎勒特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蒙古族的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