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不包括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不包括戴震。
戴震为了防范理构成对人情的强制,他致力于情欲上求理。所谓“以情絜情”,来自于《大学》中的絜矩之道,“絜”即度量之意。他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写道:“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即以我之情度他人之情,则情无不合于理。
以情度情,理即在其中,可见理不在情之外,理就是情的一种尺度,理与情之间没有任何缝隙。基于这种理解,戴震明确主张:“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而“不爽失”即没有差池,是情的恰当处。以情可以度情,情则无有差错,这种无差错即是理。
如此说来,情本身就自带节制功能,岂不有吞没理的危险?戴震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写道:“问:以情絜情而无爽失,于行事诚得其理矣。情与理之名何以异?”“曰: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出生于明末,都赶上了动荡时期,他们早年都积极抗清,失败后都隐居山野、拒不仕清,他们都用生命捍卫作为汉人的尊严,都用著述宣扬人本主义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