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教育焦虑的魔咒
最近 育儿 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四个不同家庭的 育儿 故事,教育观念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经常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好。
刘涛主演的苏醒,是高知职场妈妈,在妈妈群中比较能够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会降低自我焦虑,反思能力极强的女性。
即便如此,在和老公的谈心过程中,无数次质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我的孩子不行?”
网友们都说太真实了,精英父母中产家庭,遇到传说中”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一秒信心崩塌,迅速陷入自我怀疑中。
最近看到中信出的绘本《最美的家》,是讲给孩子的童话故事:小兔子发现好朋友的家比自己家好,产生了一系列自然反应,撒谎拒绝好朋友去家里玩。好朋友无意间发现小兔子的家在粉色的樱花树中,羡慕不已,小兔子才发现家的美好,以往未曾留意。
美好的童话故事是讲给孩子的,但却治愈了陪孩子看书的妈妈,谁是那个嫌弃“家”的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思想,像慢性病灶,反复出现,治疗缓解再复发,循此以往。
每一位妈妈在曾在深夜,看着熟睡的孩子,确认这是独一不二的小天使,转天看见“别人家的娃”就淹没在庸才孩子的焦虑中,这就是家长焦虑的问题,对自己的“孩子”认知上发展不完善,才会经常陷入怀疑中。
借着绘本《最美的家》,谈一谈通过儿童认知发展过程,成年人反思教育获得一些感触。
儿童对于“家”理解的四步认知过程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的研究上,心理学家教授皮亚杰理论最为著名的。他把孩子的认知的结构发展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对“家”的概念,主要是指空间概念 ,包括地理位置和具体空间性,主要通过感知能力获得,视觉、气味、熟悉的路线和物品等等。
处于这一阶段的标志的儿童逐渐获得了个体永恒性、归属感,知道玩累了要回家,天黑了到时间就回家,头脑中“家”是个符号,但还不能用言语和抽像符号解释。
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
进入前运算阶段是指 儿童能运用表象和符号思维,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来描述外部世界。
皮亚杰所指的运算,不是指数学的运算,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概念, 指一种内化的可逆的动作,也就是在头脑当中进行的一种正向或反向的运行思维的活动。
孩子不仅仅记住家的地理位置,外部和内部印象,能分辨列举出别人家与自己家各项指标的差别。
小兔子在头脑中内部运算的结果是:别人家比自己家好。
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在不断发展内化、协调和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以求达到一种整体平衡状态,守恒思维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守恒思维? 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这个绘本主要是讲的儿童的第三个认知阶段,需要时间和过程,发展自我内化和内省的方式。这个阶段需要外界给予客观的支持,帮助形成正确的价值守恒思维。
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还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以上就是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来解读《最美的家》中小兔子对于“家”更立体的认知,也是每个儿童对“家”在心中的价值形成的过程。
他们已经理解“家”的 社会 意义与 情感 特征,家概念之中的物理空间与概念空间,家庭的空间与理想的空间并非时时划等号。
这个过程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抛开了“攀比心”,对“家 的认知能力不再因为非本质特征,例如外形、特点的不同而改变,而能够达到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那么,家长不断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个通病,是否从中学到一些守恒思维?
反思“别人家的孩子” 育儿 观,缓解对比焦虑的三点教育理念:
一、肥沃的成长土壤,自信良好的生态系统
家长对于孩子的认知,就如同孩子出生对“家”的认知一样,是在不断地成长的,观念逐步成熟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所寄予的期望是孩子身体 健康 ,快乐成长。随着孩子升学,就进入鸡娃的魔咒中,学习成绩是唯一标准,无法自拔。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经验根植于其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而且不断建构与发展。父母 情感 上重心的转变,对孩子形成“家”概念也在不断地审视,许多孩子之所以喜欢家,是因为喜欢爸爸妈妈。
电视剧中《陪你一起长大》的妈妈们反应强烈,从感受型母子关系,瞬间被KPI量化,而KPI的数据就是造成家长教育教育的源头所在。
KPI包含各个辅导机构的考试成绩及特长考级成绩,优秀不足,卓越是最高追求。
小升初的家长们就像《最美的家》中的小兔子一样,以为做好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没想到“别人家”的视觉冲击强烈的撼动了6年来与孩子所建立的 情感 连接。
抛弃了6年孩子适宜的成长土壤,把孩子扔进茫茫大海之中让他一日学会浮水,三日学会游泳值得吗?
二、不良情绪背后的动机反思
《陪你一起长大》中刘涛收到儿子学习成绩进班级前五的消息时,高兴地与胡可分享。胡可回家酸溜溜和老公诉苦:“ 说好的一起当学渣,他先提前开了挂!”
这部电视剧里的几位家长,都伴随着的妒火中烧、消极攀比、恶性竞争的循环模式,焦虑不仅担心孩子的未来,更可怕的是这种瞬息万变的局面,失去掌控力的负面感受。
就像《最美的家》中的小兔子开始躲避、撒谎、用一个谎言覆盖另一个谎言,越来越害怕真实的“家”,真实的孩子平凡普通。
小兔子和父母一样在看过“别人家”的刺激过后,进入失控的不良情绪中,产生各种怀疑,及恶性竞争的动机。
这种情况建议家长们能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陪伴孩子,给予足够的无条件的爱,与孩子建立更多鼓励、支持、认可关系,自然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与众不同个性特点上。
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允许他们从错误和失败中成长,他们就能在体验和经历过程中积累智慧和经验,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三、孩子的起跑线在各自的“家”
“起跑线” 已经成为家庭 育儿 私下共同标准,一个人无法形成比赛,两人以上起跑线就成了教育观念差的众矢之的。
《陪你一起长大》 中无论是四个家庭还是各个教育机构都提到了起跑线的问题,多指接受知识的时间节点,但很多人都忽视了起跑线的地点——是各自的家,而集合大操场。
对于孩子来讲,起跑线从出生就已各不相同,“家”是孩子们庇护之所,避风港湾,更是一个充满亲情的所在。这一空间不仅仅具有实体的特征,而且还具有 情感 的因素,孩子在这里孕育出独特的个性与丰富复杂的 情感 能量。
家长在幼升小阶段容易把孩子推向 社会 统一标准测量,的确是出于学校各项指标考核标准,但因此完全抛弃很多年的“起跑线”,跑去追机械化标准标准,就是因小失大。
正确的做法该是让孩子在原本自己的“起跑线”上,做一些适度的训练和培养,借鉴大众标准的培育方向,方法细节还是要根据自家“起跑线”做调整和反思。
写在最后
《最美的家》中小兔子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最终迎来了对“家”的深刻理解,经此一番的对比和波动,顺利完成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甚至四十岁才开始认知“孩子”这样的物种,孩子从出生就在体会我们亲手打造的“家”中。双向的认知发展,该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别人家的孩子”何时成了我们心中的藩篱?为什么孩子不会心心念念去“别人家”?
但愿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朵花都会有人欣赏,每一棵小草,都会有阳光陪伴,即便不是最美的那一朵花,也要暗自幽香;即便是一颗小草,也要向着阳光努力生长,从不仰望别人,每个人都是一道不可复制的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