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道德经》 道可道章 第一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6-21 · TA获得超过99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8万
展开全部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吕祖解:

道。乃混元未剖之际。阴阳未分之时。无天地以合象。无日月以合明。无阴阳以合气。无造化以合其道。这是个道字。可道。心可道其妙。而口难道其微。谓之可道。道不可须臾离。而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这是可道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此之玄。非空于玄。而实有玄之之妙。如此光景。岂是口可道。只可心领会。而心可道。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非寻常日用五伦之道。非治国安民之道。非天地化生之道。非阴阳顺逆之道。这个道。岂是有作有为。寻常之道。故曰非常道。

名。何谓是名。无动无形。无机无化。无极无虚。无空无相。这就是名。名不知其为名。故名也。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可名其名。谓之可名。非常名。是心之名。非有形有相之名。虚中虚。空中空。虚中有实。空中有相。只可意取。不可声名。非口名其名。非一切有影有响之常名也。连有影有响。算不得此名。而况有实具者乎。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这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连先天中之先天。还算不得道名二字。就是强为道为名。只是不开口。这就是道之可道。名之可名。此二句。方是道经老子之意。方说得其奥旨。这才是非常道。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一团的性中之性为之始。连天地也在后生。连阴阳也在后剖。那时节才是无为之始。天地二字都合不上。这是太上恐后人不知所以然。强安天地二字在此句之中。既无名之始。何尝有天地之形。既无天地。又何为无名之始。此天地二字。要另看。那时节。有天地之性存于中。而无天地之形。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万物。在外讲。就是天地化生之道。夫妻。父子。君臣。朋友。化育之理。在内讲。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这是个性中有为万物之母。这是个实中求虚。而虚中返实的景象。也说不出有为万物之母妙处。要体此道。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灵中景象。是个有名的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有母而化生出万物。才道一个故字。因故。而实中才生出一个虚无的境界。故吾常无欲以观其妙。不从万物中来。安得从万物中而观妙。这就是虑而后能得。那个莫显乎微。又得那个莫见乎隐。这才是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到此率性的地步。吾故能常常无欲以观吾道之妙。故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吾若无欲而心领神会。得道之妙。皆从此道之妙。而求其道妙之徼。任其出入关闭。皆由于我而不由于徼之督令。自专之权柄。这就是在明明德。而止于至善之道。吾方能常常去有欲之心。以观吾道之徼。此徼字从母字中来。上妙字从始字中出。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妙于心而徼于意。同其玄之又玄的境界。在那个囫囵之时。溶化之际。而不可道其道之妙。而不可名其名之玄。郅(zhì)玄而又玄。到无为之始。无声无臭的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其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

《道德经》每周一悟——天圆心灵教育科技(北京)研究院 心灵学(中国)研究员 郭智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本章开宗明义直指万灵、万物根源、源起大道。此道,非眼见、耳闻形形色色之道;非大小、长短、薄厚、方圆之道;非生灭、变迁、起伏、幻化之道;非形形色色而为形形色色之源,非大小长短而为大小长短之根,非生灭变迁而为生灭变迁之本。一切有形有色,有物有体,有生有灭的万有本此道生,依此道存,万有变灭,此道永恒。

道,是万物之母,道又称为大自然,自然之大,包罗万有,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故又称无极,无极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其极,人与自然是一体,人是自然的分化,人是自然的产物,得自然之全,具备精神(谷神、心灵、佛性、良知良能),气质、形体,顶天立地,位列三才,代天理物,发明创造,改造客观,全凭天赋聪明智慧的心灵。人的精神(良知良能),是人的身体感官思想意识的总能源,人世间一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源于人的精神(心灵、良知良能),人的言谈举止,气质形体,是人的内在精神修养的外在表现,正心修身,可以认知自然天地万物的大道理,可以完善修养自我身心,保合生命,可以改善身心状态,进而改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和睦家庭,和谐社会。这就是《大学》里说的修齐治平之道。这种基于自我修养的自觉、自知、自立、自爱的自知之明,可以养成强大、稳定的身心系统,成为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

道,是万有的源头,知道、明道,是精神文明、身心修养的必由之路。人生在世,物质养形体,人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物质,但是,物质满足不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精神修养,就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所以,精神修养是人的生命安然无忧、幸福快乐、超然自在的必修功课。

道不远人,明白自然社会人生的大道理,才能找到生命生生不已的源泉与动力。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自然界有无边无量各种存在体系,人们为了认知与沟通,分门别类定义起名。非常名,是老圣人对道定义如下:无,名为天地的起始——从无的层面叫做天地万有的肇始;有,名为万物的母体——从有的层面是叫做万有的母体。无与有是道的本体与功用,无,是道;有,何尝不是道?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一无所有,无中生有,万有肇始于无。这个无,无边无际,无上无下(上无端、下无底),无前无后(前无头、后无尾),无左无右(左无崖、右无畔),大而无所不包、小而无所不载。这个无,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求其何时开始产生,没有一个开始,如果有一个开始,就是人说出一个开始的时间,那开始之前能说是没有?求其何时结束终止,没有一个终止结束是时间,如果人为的说出一个结束终止的时间,那结束终止以后是什么?能说没有吗?“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无中生有,是无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无的育化、显化,是无生育万有了,所以名为万物之母。无,又称无极,无极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其极,包罗万有,无极一动太极生,太极是混元一气,浑然一体、阴阳未分。太极再衍化,轻清再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是为两仪。天属阳,阳中有阴;地属阴,阴中有阳。天之阴下降,地之阳上升,阴阳交合、天地交泰生人、生万物——此为“有”。道(无极)生一(太极),一生二(两仪),二生三(天地人谓之三才),无中生有的一个物质世界就自然产生了,人类在自然育化、覆载基础之上,参赞天地造化,靠天赋良知良能(心灵、精神、理性、明德、佛性、明德、谷神)认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天地大父母,产生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质基础资源,人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物质文明。人类社会从物质为零的基础之上发展变化,到今天拥有相对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为“三生万物”。这是道的无之功(万功之源)、有之用(万用之根),为非常道(可以无、可以有。无而有、有而无。非常之道、万有恒道),为非常名(可以隐。可以显。隐而显、显而隐。非常之常、常而非常。)

道是永恒的,道无生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而生的一、二、三就有生灭了。有生灭就有痛苦,有痛苦人的良知良能就欲脱离痛苦。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恒常。无,无极,道体。欲,欲望,想法,意欲。观,天赋良知良能,可以观大、可以观小。可以观无、可以观有。妙,虚无真空一无所有、包罗万象、无边无际、一体永恒的道体。徼,终极;归终。又一说为“窍”。

通说如下:

人类原始祖先、天地第一代人,是天地阴阳大夫妻孕育而生,阴阳交感、氤氲化育,产生形体,虚空道体赋予人体一点灵性,此灵性为真人,形体为躯壳,灵性先于天地,不随形体有,不随形体灭,道永恒、人的灵性(心灵、精神、佛性、良知良能...)与道同体、同性,也永恒。原始祖先,禀赋天地阴阳属性,以阴阳夫妇之道生男育女,由天地生人进化为人生人。阴阳是道的分化,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和合,万物生长。人,有天性,天性是道赋予的,也有人性,人性是自我天性加上遗传天地大父母与生身父母的秉性。天性,无边无量,无生无灭,光明永恒,自在无碍。人性,局限于气质物质存在,有大有小,有生有灭,有始有终。这就是人世间人们追求不到永恒快乐自在自由的原因。物质、气质、形体生命的存在,是人性层面的存在,是有局限的,不能满足人的天性层面的想法与需求,所以人们常常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感觉失落、感觉不满足,甚至感觉莫名其妙的痛苦。落入

阴阳分化以后,天性之道就不是本来状态与属性,于是就有找回阴阳一体圆合自在的本来状态,从人世间现实来说,就是男女吸引,爱的欲望,这是自然天地赋予人的,谓之人性。人生世间为有欲,人禀欲望而生,欲,建立在有形有色,有生有灭的物质、气质基础之上,物质、气质有变灭,人的痛苦由此而生,欲由苦返乐,由生灭变幻无常归真常永恒之道,须知窍妙而后观窍妙;由有入无,而知自然大道玄妙。人由道生,流落气质物质,由气质物质返还大道是人的本分。此由人性复返天性。用人性解决不了人性的痛苦。如何由人性复返天性,解决人世间一切痛苦,如《心经》所言:“度一切苦厄”?老圣人给出玄妙方:“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故有、本有。常,不变。用天赋本有、恒常不变的良知良能合于自然空无大道,以观其超乎万有、永恒自在、无生无灭之妙。用天赋本有、恒常不变的良知良能观察万有生于何处?存于何处?以期知其窍妙、合于无极。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众妙之门。”

知天性为真生命之所在,守神安住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于天赋良知良能。及至心通神明,天人合一,始知无穷妙处,不在外求,玄之又玄,不隔一毫,是无欲观妙,有欲观徼。无欲之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明德至善通天彻地恢复自然天性,达天人合一也。

同感天恩圣德

参考经典:

《吕祖解<道德经>》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