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烈士的故事
要求一片清明烈士的故事急!!!演讲稿可以讲五分钟的!!!广大网友帮忙啊啊啊啊啊啊!!!!!!!...
要求一片清明烈士的故事 急!!!
演讲稿 可以讲五分钟的 !!!
广大网友帮忙啊啊啊啊啊啊!!!!!!! 展开
演讲稿 可以讲五分钟的 !!!
广大网友帮忙啊啊啊啊啊啊!!!!!!! 展开
17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21年7月,陈雨和出生在山东省巨野县营里乡陈庄。自1941年参加八路军,他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包括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济南战役等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曾多次英勇负伤,死神曾两次与他擦肩而过。
陈雨和3岁时就没有了父母,只能靠讨饭来填饱肚子。长大一点后,便给地主干活,受不了地主的压迫,他偷偷跑到矿井里当煤矿工,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但依然吃不饱,还要忍受日本人的欺压,一气之下他和几个工人偷偷地跑出来参了军。那年他刚好20岁。
刚开始,他们是几十人在山东一带打游击,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没饭吃,挨饿是常有的事;没衣穿,一套衣服穿了十几年,到后来身上都生了虱子;没有家,十几年没有好好洗个澡。这些苦咬咬牙还能挺住,最难受的是受了伤没有药。
最令陈雨和难忘的是1942年的一场对日战争,他所在的部队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在一个小山村里,为了突围,八路军进行了英勇反击。鬼子恼羞成怒,动用了包括大口径钢炮在内的各种轻重武器,向我军阵地进行狂轰乱炸,不少战士被炸得血肉横飞,战斗十分惨烈。
尽管如此,八路军战士最终集中火力点,硬是在敌人的合围圈上撕开一道口子,全团大部分战士成功突围,但陈雨和不幸在突围时被敌人炮弹击伤,鲜血染红了全身,他当即晕死过去。第二天他才被当地的老乡救下,隐藏在老百姓家中疗伤。老乡出于对抗日军队的真诚拥护,克服重重困难,为他擦洗敷药,把家中唯一一只母鸡杀了炖汤给他补身子,把家里的麦种磨成面粉做成馍给他充饥。在老乡们的精心调治和尽心救护下,他很快痊愈重返战场。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虽然陈雨和身上大部分弹片都取出来了,但他大腿上还留下来一小块弹片,“一到阴天就发痛,这就当是日本人送给我的纪念品吧。”陈雨和打趣地说。
1943年春天,陈雨和在一场拼刺刀的恶战中,不幸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刺伤了脖子。战友们背着他四处转移,最后把他安置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养伤。当时没条件治疗,伤口都化脓了,老百姓用盐水帮他擦洗,这样过了半年才好转。伤好后,他又回到部队投入到抗日战斗中,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是我的再生父母呀!是他们两次把我从鬼门关前抢了回来。”陈雨和这样感叹。
全国解放后,光荣退役的陈雨和被组织上分配到原市商业局任副局长,之后相继担任市轻工业局副局长、书记、局长,1982年从市轻工业局局长的位子上离休。
陈雨和3岁时就没有了父母,只能靠讨饭来填饱肚子。长大一点后,便给地主干活,受不了地主的压迫,他偷偷跑到矿井里当煤矿工,每天起早贪黑地干,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但依然吃不饱,还要忍受日本人的欺压,一气之下他和几个工人偷偷地跑出来参了军。那年他刚好20岁。
刚开始,他们是几十人在山东一带打游击,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没饭吃,挨饿是常有的事;没衣穿,一套衣服穿了十几年,到后来身上都生了虱子;没有家,十几年没有好好洗个澡。这些苦咬咬牙还能挺住,最难受的是受了伤没有药。
最令陈雨和难忘的是1942年的一场对日战争,他所在的部队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在一个小山村里,为了突围,八路军进行了英勇反击。鬼子恼羞成怒,动用了包括大口径钢炮在内的各种轻重武器,向我军阵地进行狂轰乱炸,不少战士被炸得血肉横飞,战斗十分惨烈。
尽管如此,八路军战士最终集中火力点,硬是在敌人的合围圈上撕开一道口子,全团大部分战士成功突围,但陈雨和不幸在突围时被敌人炮弹击伤,鲜血染红了全身,他当即晕死过去。第二天他才被当地的老乡救下,隐藏在老百姓家中疗伤。老乡出于对抗日军队的真诚拥护,克服重重困难,为他擦洗敷药,把家中唯一一只母鸡杀了炖汤给他补身子,把家里的麦种磨成面粉做成馍给他充饥。在老乡们的精心调治和尽心救护下,他很快痊愈重返战场。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虽然陈雨和身上大部分弹片都取出来了,但他大腿上还留下来一小块弹片,“一到阴天就发痛,这就当是日本人送给我的纪念品吧。”陈雨和打趣地说。
1943年春天,陈雨和在一场拼刺刀的恶战中,不幸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刺伤了脖子。战友们背着他四处转移,最后把他安置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养伤。当时没条件治疗,伤口都化脓了,老百姓用盐水帮他擦洗,这样过了半年才好转。伤好后,他又回到部队投入到抗日战斗中,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是我的再生父母呀!是他们两次把我从鬼门关前抢了回来。”陈雨和这样感叹。
全国解放后,光荣退役的陈雨和被组织上分配到原市商业局任副局长,之后相继担任市轻工业局副局长、书记、局长,1982年从市轻工业局局长的位子上离休。
展开全部
2009年2月的一天,云南省文山州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来了一位身穿素衣的中年女士,当她看到这些战斗英雄的墓碑时,再也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掩面而泣。
她曾经也是一名老兵,并担任过战地医护人员,在当时她们被亲切地称作“战地女神”。就是这样一位曾亲手挽救许多战友生命的白衣天使,多年来她每天都在承受着思念的煎熬。为了圆自己看望战友的这个梦,这天她专程从山东济南来到远在云南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
站在战斗英雄李海欣烈士的墓碑前,这位老兵久久不愿离去。二十多年前,也是十七八岁的她,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与战友对话了。曾经的战友,是那么的熟悉,站在墓碑前看着熟悉的照片,她仿佛还能感觉到战友间情谊的温暖。这一座座冰冷的墓碑,仿佛又把她带回了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
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在那段征战的岁月里,一位名叫张峰的战友曾许给她一个最真最美的承诺。
这样一个美丽的承诺,却成了战友间永远的遗憾。这位名叫张峰的解放军战士一去就再没有回来。战友啊,你可知道?对于这名护士大姐来说,你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这位护士大姐真的希望没有那制作台灯的弹壳,因为是它夺走了你年轻的生命。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城西北四公里处的磨山坡上, 1979年开始修建,1988年正式竣工,共历时九年时间。整座陵园占地50余亩,自下而上由32台挡墙,32道石阶,800多米围墙组成。各式苍松翠柏环绕周围,使得麻栗坡烈士陵园显得更加宏伟庄严。在陵园的正面耸立着一座高19.99米的纪念塔,塔身正面铸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背面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它向人们昭示着英烈们的丰功伟绩。陵园在磨山坡的环抱中依山而建,由下至上按照烈士牺牲的先后顺序,前后总共安葬了959名烈士。在他们中间,有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英雄儿女,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了麻栗坡这片红土地。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雪松、龙柏掩映下的这座磨山坡上,一排排烈士墓碑整齐排列。每座墓碑的碑文上方都镶砌了一颗见棱见角的红色五角星。在群山环抱下,远远望去,一座座墓碑就像一个个身穿戎装整装待发的战士,在这里集合待命。
与二十多年前老照片里的陵园相比,如今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有了很大变化,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1999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迎来了第一次整修,同年陵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烈士陵园,成为社会各界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2007年,政府出资对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地面实施了硬化,墓碑前的台阶也加修了栏杆。从此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每一座墓碑都焕发出了年轻的神采。每年清明时分,都会有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亲人和战友涌来,他们来看望长眠在这里的至爱亲人和亲密战友。
照片上这位悲痛欲绝的母亲名叫赵斗兰,2004年的那个清明节,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她惟一的儿子——赵占英烈士。这位年迈的母亲,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打着儿子的墓碑,大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呼唤这位已经在这里长眠了整整二十年的——赵占英烈士。
拍摄这组照片的人叫朱效悯,今年41岁,是麻栗坡县城的一名普通百姓。2003年,朱效悯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报道,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报道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在麻栗坡土生土长的朱效悯懂些照相技术,于是自己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在网上看到这篇报道后,他觉得很多人大老远来到麻栗坡就为了去看看陵园里的烈士,而自己这个本地人从自己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总共才不过五公里的路程,他有义务把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情况拍下来,跟关心这里的人分享。于是朱效悯萌发了每年清明节都要来麻栗坡烈士陵园拍照的想法,他想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他看到的那些感人瞬间。
而就在2004年清明节这天,朱效悯拍下了烈士母亲赵斗兰在儿子牺牲二十年后,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儿子的这组照片。
朱效悯希望能有更多人与他分享清明节这一天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的感人故事,于是他把这组照片发到了网上。就在朱效悯把照片发到网上不久,立刻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她曾经也是一名老兵,并担任过战地医护人员,在当时她们被亲切地称作“战地女神”。就是这样一位曾亲手挽救许多战友生命的白衣天使,多年来她每天都在承受着思念的煎熬。为了圆自己看望战友的这个梦,这天她专程从山东济南来到远在云南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
站在战斗英雄李海欣烈士的墓碑前,这位老兵久久不愿离去。二十多年前,也是十七八岁的她,在时隔二十多年后,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与战友对话了。曾经的战友,是那么的熟悉,站在墓碑前看着熟悉的照片,她仿佛还能感觉到战友间情谊的温暖。这一座座冰冷的墓碑,仿佛又把她带回了那段青春燃烧的岁月。
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在那段征战的岁月里,一位名叫张峰的战友曾许给她一个最真最美的承诺。
这样一个美丽的承诺,却成了战友间永远的遗憾。这位名叫张峰的解放军战士一去就再没有回来。战友啊,你可知道?对于这名护士大姐来说,你的平安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时间能够倒流,这位护士大姐真的希望没有那制作台灯的弹壳,因为是它夺走了你年轻的生命。
麻栗坡烈士陵园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城西北四公里处的磨山坡上, 1979年开始修建,1988年正式竣工,共历时九年时间。整座陵园占地50余亩,自下而上由32台挡墙,32道石阶,800多米围墙组成。各式苍松翠柏环绕周围,使得麻栗坡烈士陵园显得更加宏伟庄严。在陵园的正面耸立着一座高19.99米的纪念塔,塔身正面铸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背面是“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它向人们昭示着英烈们的丰功伟绩。陵园在磨山坡的环抱中依山而建,由下至上按照烈士牺牲的先后顺序,前后总共安葬了959名烈士。在他们中间,有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全国19个省市、19个民族的英雄儿女,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了麻栗坡这片红土地。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雪松、龙柏掩映下的这座磨山坡上,一排排烈士墓碑整齐排列。每座墓碑的碑文上方都镶砌了一颗见棱见角的红色五角星。在群山环抱下,远远望去,一座座墓碑就像一个个身穿戎装整装待发的战士,在这里集合待命。
与二十多年前老照片里的陵园相比,如今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有了很大变化,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1999年麻栗坡烈士陵园迎来了第一次整修,同年陵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烈士陵园,成为社会各界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2007年,政府出资对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地面实施了硬化,墓碑前的台阶也加修了栏杆。从此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每一座墓碑都焕发出了年轻的神采。每年清明时分,都会有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亲人和战友涌来,他们来看望长眠在这里的至爱亲人和亲密战友。
照片上这位悲痛欲绝的母亲名叫赵斗兰,2004年的那个清明节,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她惟一的儿子——赵占英烈士。这位年迈的母亲,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打着儿子的墓碑,大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呼唤这位已经在这里长眠了整整二十年的——赵占英烈士。
拍摄这组照片的人叫朱效悯,今年41岁,是麻栗坡县城的一名普通百姓。2003年,朱效悯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报道,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报道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在麻栗坡土生土长的朱效悯懂些照相技术,于是自己在县城开了一家照相馆。在网上看到这篇报道后,他觉得很多人大老远来到麻栗坡就为了去看看陵园里的烈士,而自己这个本地人从自己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总共才不过五公里的路程,他有义务把麻栗坡烈士陵园的情况拍下来,跟关心这里的人分享。于是朱效悯萌发了每年清明节都要来麻栗坡烈士陵园拍照的想法,他想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他看到的那些感人瞬间。
而就在2004年清明节这天,朱效悯拍下了烈士母亲赵斗兰在儿子牺牲二十年后,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儿子的这组照片。
朱效悯希望能有更多人与他分享清明节这一天的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的感人故事,于是他把这组照片发到了网上。就在朱效悯把照片发到网上不久,立刻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4-03
展开全部
金漩(1902年——1930年),又名才衡、洪根,化名项忠诚,温岭人。1926年在温岭宗文书院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中共温岭县委书记。在坞根、青屿、渭川、冠城等地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坚持革命斗争,不久被捕,囚禁于苏州陆军监狱,1930年,被折磨致死。
金漩被捕后,过了几天,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的卢雪贞也被捕了。卢雪贞被捕后不久,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金漩要转移监狱,你买饼干给他送行”。我接到电话后,马上买了一斤饼干打算去看他。可等我来到监狱,卢雪贞对我说:“他解走了,你把饼干放下,马上赶市内小火车站去(即通南京下关的地方)。”
付亲是由于叛徒出卖才出逃的,那是1929年的事”,金伯春开始将他母亲告诉他的事又转述了一遍。
那时候,共产党的县委设在我家。一天,父亲收到了一封监狱里寄过来的信,内容是关于一个同志李某已叛变,他会来县委收集情报,让父亲和其他同志联系将他干掉。果然没过多久,李某来到了我家,说是来看一下县委的情况。当时,我父亲就骗他说县委已经转移到大溪的冠城去了,让他先住我家一晚上,第二天再一起过去。见李某已相信,父亲就暗中联系在横峰瓦窑厂的地下党同志。第二天一大早,几个地下党同志都赶到了我家,说是一起去县委。
一行三人来到了潘郎的四姑岭(我父亲当时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两个地下党同志一把将李某按倒在地,进行了搜身,结果搜出了一张国民党的证件。等到他们几个回来,我父亲问结果怎么样,他们说已经处理妥当了。但父亲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就让他们扮成卖茅草的再去探一探。结果证实李某确实已经死了,但是死之前曾经被人发现,留下一句话“我是从金漩家走出来的”。
闻讯后,父亲感觉事情不妙,就开始出逃,那时候父亲曾经和邻居说过“家里已经住不下去了”。父亲先是去了上海,后来又到了南京,住在娃娃桥国民党区党部的一个同学那里(那人也是地下党的)。“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没有碰见那个人的话……”
要让孩子读书
在南京的几个温岭人每逢周末都会聚会一次。一个周末,大家又在一起聚会的时候,父亲碰见了张某,当时张某已经叛变。
张某见到父亲后,就问“你怎么在这里?”隔天,父亲就在娃娃桥被南京警察厅的侦缉队抓走了,再后来,收留父亲的同学也被抓走了。和我父亲既是同乡、又是小学、杭州读书时的同学林云从因为与我父亲关系比较深,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5年。“这些事情我都是听颜载愉说的,他是惟一一个在父亲从南京被转移到苏州监狱时去送行的人。”
在南京小火车站,颜载愉见到我父亲两手插在袖子里,可想而知当时应该是带着手铐。我父亲在临走前曾这么交待颜载愉,“你和我母亲、妻子说,我没事,不要想,不要挂念。儿子要带好,一定要让他读书。”留下了这句话之后,父亲就被带走了。
金漩被捕后,过了几天,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的卢雪贞也被捕了。卢雪贞被捕后不久,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金漩要转移监狱,你买饼干给他送行”。我接到电话后,马上买了一斤饼干打算去看他。可等我来到监狱,卢雪贞对我说:“他解走了,你把饼干放下,马上赶市内小火车站去(即通南京下关的地方)。”
付亲是由于叛徒出卖才出逃的,那是1929年的事”,金伯春开始将他母亲告诉他的事又转述了一遍。
那时候,共产党的县委设在我家。一天,父亲收到了一封监狱里寄过来的信,内容是关于一个同志李某已叛变,他会来县委收集情报,让父亲和其他同志联系将他干掉。果然没过多久,李某来到了我家,说是来看一下县委的情况。当时,我父亲就骗他说县委已经转移到大溪的冠城去了,让他先住我家一晚上,第二天再一起过去。见李某已相信,父亲就暗中联系在横峰瓦窑厂的地下党同志。第二天一大早,几个地下党同志都赶到了我家,说是一起去县委。
一行三人来到了潘郎的四姑岭(我父亲当时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两个地下党同志一把将李某按倒在地,进行了搜身,结果搜出了一张国民党的证件。等到他们几个回来,我父亲问结果怎么样,他们说已经处理妥当了。但父亲还是有些放心不下,就让他们扮成卖茅草的再去探一探。结果证实李某确实已经死了,但是死之前曾经被人发现,留下一句话“我是从金漩家走出来的”。
闻讯后,父亲感觉事情不妙,就开始出逃,那时候父亲曾经和邻居说过“家里已经住不下去了”。父亲先是去了上海,后来又到了南京,住在娃娃桥国民党区党部的一个同学那里(那人也是地下党的)。“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没有碰见那个人的话……”
要让孩子读书
在南京的几个温岭人每逢周末都会聚会一次。一个周末,大家又在一起聚会的时候,父亲碰见了张某,当时张某已经叛变。
张某见到父亲后,就问“你怎么在这里?”隔天,父亲就在娃娃桥被南京警察厅的侦缉队抓走了,再后来,收留父亲的同学也被抓走了。和我父亲既是同乡、又是小学、杭州读书时的同学林云从因为与我父亲关系比较深,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5年。“这些事情我都是听颜载愉说的,他是惟一一个在父亲从南京被转移到苏州监狱时去送行的人。”
在南京小火车站,颜载愉见到我父亲两手插在袖子里,可想而知当时应该是带着手铐。我父亲在临走前曾这么交待颜载愉,“你和我母亲、妻子说,我没事,不要想,不要挂念。儿子要带好,一定要让他读书。”留下了这句话之后,父亲就被带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4-05
展开全部
由于叛徒出卖,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不幸被法租界巡捕逮捕。蒋介石获悉后,买通租界官吏,把邓中夏押入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敌人以为逮捕了邓中夏可以在政治上打击中国共产党,但邓中夏却用他的言行大长了党的威信与影响。为了劝降邓中夏,敌人派了曾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叛变革命的余飞来说服邓中夏,被他骂得狗血喷头。国 民 党又派了一个所谓“理 论 家”来劝降,邓中夏对他说,“请你告诉你们的中 央 委 员,假如你们认为自己是有理的,中 共 与邓中夏是有罪的,那么,就请你们在南京举行一次公开的审判……”“量你们的蒋 委 员 长第一个便不敢这样做。”
为了让邓中夏屈服,敌人对他使用了种种酷刑,均以失败告终。
邓中夏不顾敌人的折磨,坚持在狱中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有一次,他受完重刑回到牢房,就接着讲上次未讲完的课,结果牵动了伤口,血不断流出来。但他一边擦血,一边坚持讲完,听课的难友忍不住泪湿衣服,更被他的精神所激励。
邓中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坚持学习,阅读一本通史。他说:“我还来得及读完这本书。”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他给党中央写了最后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为了让邓中夏屈服,敌人对他使用了种种酷刑,均以失败告终。
邓中夏不顾敌人的折磨,坚持在狱中给同志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有一次,他受完重刑回到牢房,就接着讲上次未讲完的课,结果牵动了伤口,血不断流出来。但他一边擦血,一边坚持讲完,听课的难友忍不住泪湿衣服,更被他的精神所激励。
邓中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坚持学习,阅读一本通史。他说:“我还来得及读完这本书。”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他给党中央写了最后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雄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