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知识点整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同学们要准备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的哪些知识点来整理学习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知识点整理,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知识点整理(一)
一、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 记叙顺序
1、 顺序:使 文章 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印象。
2、 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 插叙:补充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 人物描写 方法
1、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
2、侧面描写
四、 环境描写方法
1、 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张,预示人物命运。
2、 社会环境(社会状况,人物活动场景):
作用:交代 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 记叙文开头 句子 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六、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 总结 作用
3、为下文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情节的发展
七、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八、常见叙事线索
人物线索 物品线索 感情线索 事件线索 时间线索 地点变换线索 辨别线索的方法: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的文字。
九、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分析词语所在语句、段、篇的含义。
2、分析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
1、从表达方式入手: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点明文章的主旨,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文章主旨理解含义。
3、借助修辞理解句子含义。
十一、分析文章结构
1、过渡:句、段、关联词
2、照应:(1)开头和结尾 (2)正文和标题 (3)行文中内容
十二、文章中的表现手法
修辞、描写、联想、想象、设置悬念、抑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杨)、衬托(正衬 反衬)
十三、辨别主要人物的方法
“谁”最能体现作者意图和文章中心。
十五、文中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十四、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方法
1、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情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
(3)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答题方法
(1)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入手。
例如:文章叙述的事情+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兴趣
(2)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十五、概括段意的方法
1、 找段落的中心句。
2、 找过渡句。
3、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六、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本文记叙了(描写)„的故事( 事迹 、经过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十七、景物描写的作用
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3、 推动情节发展。
4、 借景抒情。
5、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十八、联系自我感受谈启发、收获的方法
万变不离其宗对文章“主旨”的积极向上的感知与领悟。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知识点整理(二)
一、 说明文 分类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 找出说明方法及作用
1、 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4、 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5、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6、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7、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
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9、引用
10、摹状貌
三、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四、 说明结构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递进式;连贯式
五、 说明语言
准确 平实 简明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六、 概括说明内容的方法
1、 重视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 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依次连缀起来。
七、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察(词语能否删去或替换)
1、加点词的作用: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
2、加点词能否删去:
(1)往往体现在: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 短语 上。
(2)答题方法:
A、不能 B、解释词语
C、结合句子谈词语的作用或删去后发生的改变
D、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限制性词语解释的方法:
这些词语放在动词、形容词前统称为“修饰、限制语” 。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程度、状态、性质、范围、数量、表估计、时间、空间、频率等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十分“等词;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也许”“大概”等;
表数量:“多”“有余”等;
表范围:“全”“都”等;
表频率:“屡次”“常常”等。
3、 词语能否替换。(答法同上)
七、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考察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知识点整理(一)
一、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 记叙顺序
1、 顺序:使 文章 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印象。
2、 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 插叙:补充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 人物描写 方法
1、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
2、侧面描写
四、 环境描写方法
1、 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张,预示人物命运。
2、 社会环境(社会状况,人物活动场景):
作用:交代 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 记叙文开头 句子 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六、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 总结 作用
3、为下文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情节的发展
七、记叙文结尾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八、常见叙事线索
人物线索 物品线索 感情线索 事件线索 时间线索 地点变换线索 辨别线索的方法: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的文字。
九、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分析词语所在语句、段、篇的含义。
2、分析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
1、从表达方式入手: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点明文章的主旨,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文章主旨理解含义。
3、借助修辞理解句子含义。
十一、分析文章结构
1、过渡:句、段、关联词
2、照应:(1)开头和结尾 (2)正文和标题 (3)行文中内容
十二、文章中的表现手法
修辞、描写、联想、想象、设置悬念、抑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杨)、衬托(正衬 反衬)
十三、辨别主要人物的方法
“谁”最能体现作者意图和文章中心。
十五、文中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十四、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方法
1、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情
(2)表明文章行文线索
(3)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
(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答题方法
(1)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入手。
例如:文章叙述的事情+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兴趣
(2)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十五、概括段意的方法
1、 找段落的中心句。
2、 找过渡句。
3、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六、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本文记叙了(描写)„的故事( 事迹 、经过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十七、景物描写的作用
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3、 推动情节发展。
4、 借景抒情。
5、 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十八、联系自我感受谈启发、收获的方法
万变不离其宗对文章“主旨”的积极向上的感知与领悟。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知识点整理(二)
一、 说明文 分类
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 找出说明方法及作用
1、 举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3、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4、 列数字:准确具体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5、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说明事物的特点。
6、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7、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
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9、引用
10、摹状貌
三、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四、 说明结构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总分);递进式;连贯式
五、 说明语言
准确 平实 简明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六、 概括说明内容的方法
1、 重视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 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依次连缀起来。
七、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察(词语能否删去或替换)
1、加点词的作用: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
2、加点词能否删去:
(1)往往体现在: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 短语 上。
(2)答题方法:
A、不能 B、解释词语
C、结合句子谈词语的作用或删去后发生的改变
D、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限制性词语解释的方法:
这些词语放在动词、形容词前统称为“修饰、限制语” 。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程度、状态、性质、范围、数量、表估计、时间、空间、频率等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十分“等词;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也许”“大概”等;
表数量:“多”“有余”等;
表范围:“全”“都”等;
表频率:“屡次”“常常”等。
3、 词语能否替换。(答法同上)
七、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考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