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乘法铺地锦是怎么算的
计算方法:
先画一个矩形,把它分成m×n个方格(m,n分别为两乘数的位数),在方格上边、右边分别写下两个因数。再用对角线把方格一分为二,分别记录上述各 位数字相应乘积的十位数与 个位数。然后这些乘积由右下到左上,沿斜线方向相加,相加满十时向前进一。最后得到结果(方格左侧与下方数字依次排列)
扩展资料:
把第一因数46写在格子图的上面,第二因数75写在格子图的右面,然后,6×7=42的42写在6下面的方格里,十位4写在斜线的上面,个位2写在斜线的下面,同样道理把4×7=28;6×5=30;4×5=20分别写在格子里。
然后从最右边起把同一斜线里面的数全部加起来,如最右面的斜线只有一个0就在斜线末端写0;第二斜线里面有2、3、0加起来等于5就在末端写5,第三斜线里面有4、8、2加起来等于14就在末端写4把10进位到第四斜线;第四斜线里面有2加上进来的1等于3就在末端写3。最后就按照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写下来3450,所以46×75=3450。
参考资料:
先画一个矩形,把它分成m×n个方格(m,n分别为两乘数的位数),在方格上边、右边分别写下两个因数。再用对角线把方格一分为二,分别记录上述各位数字相应乘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然后这些乘积由右下到左上,沿斜线方向相加,相加满十时向前进一。最后得到结果(方格左侧与下方数字依次排列)。
扩展资料:
Ⅰ 乘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与自变量x1,x2,x3,….x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质的不同,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因变量f就失去其意义,则为乘法。
在概率论中,一个事件,出现结果需要分n个步骤,第1个步骤包括M1个不同的结果,第2个步骤包括M2个不同的结果,……,第n个步骤包括Mn个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事件可能出现N=M1×M2×M3×……×Mn个不同的结果。
Ⅱ 加法原理:如果因变量f与自变量(z1,z2,z3…, zn)之间存在直接正比关系并且每个自变量存在相同的质,缺少任何一个自变量因变量f仍然有其意义,则为加法。
在概率论中,一个事件,出现的结果包括n类结果,第1类结果包括M1个不同的结果,第2类结果包括M2个不同的结果,……,第n类结果包括Mn个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事件可能出现N=M1+M2+M3+……+Mn个不同的结果。
“格子乘法”是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在《算术、几何及比例性质摘要》一书中介绍的一种两个数的相乘的计算方法。格子算法介于画线和算式之间。这种方法传入中国之后,在明朝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一书中被称为'铺地锦”。
起源:
相传,这种方法是最早记载在1150年印度数学家婆什迦罗的《丽罗娃提》一书中,12世纪以后广泛流传于阿拉伯地区,后来通过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并很快在欧洲流行.这种方法后来传人我国,我国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一书中把它称为“铺地锦”.这两种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画线算法更直观简便,格子算法介于画线和算式之间。中国算盘也能算乘法,可以算形象的乘法竖式吧。还了解了计算机的乘法计算原理,1十进制换成二进制后做乘法反而简单的多,都是1和0,就是错几位的事。
在四上数学书上有,先把因数分别写在上和右边,然后算6*7=42,写在右上角的格子上,4写左边,2写右边,以此类推,填好格子;最后,把同一斜线上的数相加:0落下;2+3+0=5,5写在下左方;4+8+2=14,向前进一位,4写在左下方;2+1=3,3写在左上方,因此得到:46*75=3450。
例如计算乘积1236×245:
先画一个矩形,把它分成4×3个小格,在小格边上依次写下因数、因数的各位数字,再用对角线把小格一分为二,分别记录上述各位数字相应乘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把这些乘积由右到左,沿斜线方向相加,相加满十时要向前进一。最后得到1236×245=如图所列的答案 302820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格子乘法
以下为铺地锦计算方法:
1.
2.
3.
4.
5.
6.
若还有不解请查看百度百科:
铺地锦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8685/11288812.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