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地幔上层的软流层出现熔融,而不是温度较高的下层

外地核可能为液态,上层又有软流层,为何软流层以下到外地核以上不出现熔融呢?希望能出现全面而详细的答案!这种奇怪的结构到底是怎么回事?... 外地核可能为液态,上层又有软流层,为何软流层以下到外地核以上不出现熔融呢?希望能出现全面而详细的答案!这种奇怪的结构到底是怎么回事?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20
展开全部
软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Lithosohere)之下。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软流圈是易于蠕动变形和缓慢移动的软弱层,由于含有1%-10%的液态物质,这一带的物质比较软,易于发生塑性流动。
我们知道,随着深度的增大,地球内部的温度也逐渐升高,但是矿物的熔点也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升高。在软流圈所处的深度上,其温度高于某些矿物的熔点就会出现部分融融的现象。科学家认为:软流圈的强度减弱来自於水在地幔的组成矿物之一的斜方辉石中的溶解度突然降低,导致较多的水保留在橄榄石中,因产生部份熔融、使得软流圈相对於地幔其他部分黏滞度较小,更容易变形、流动。

一般认为,软流层的形成需要高温条件,以及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加入等因素。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Mantle)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

在软流圈之下的地幔,由于压力过高,造成矿物熔点过高,而大于其所处位置的温度,也就是说熔点的增长快于温度的增长,而无法发生部分熔融,因而处于刚性状态。而且到了下地幔,斜方辉石的含量也会逐渐减少,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