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从中西方艺术和宗教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是用来表达宗教信仰的,宗教信仰用艺术来传播教义,表达拯救世人的愿望,二者紧密关联。但同时,艺术在创作过程当中还带有修心养性或者修行的性质,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比较特殊的方面。
“宗教”一词来源于西方,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一种集体智慧,这是非常难得的。它既有对形而上的关注,也有对形而下微观世界的观察和分析,并且不仅仅是一种推理,还有自己的实证和体验,所以不能把佛教等同为神学,它更是一种文化。
藏语里有一个词叫“娘木吉儿”,“娘木”就是各种表现,“吉尔”就是心里的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就会产生很多艺术,因此在他眼里,一切无不可称作艺术。但真正的艺术不是模仿,而是对真善美毫无造作的表达。
从宗教和艺术的关系能够看到中华文化传承中古老且精华的部分。在中华文化中,事物并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变化了,事物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中华文化里,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是生生不息的。
艺术和宗教的本质都是为了自我超越,这个超越就是超越滚滚红尘的种种欲望和烦恼。
扩展资料:
宗教艺术品收藏渐热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带来佛教艺术品的发展。早在西晋时期的谷仓、罐和碗钵等器物上就出现了佛造像的装饰画。在我国,陶瓷文化与宗教关系十分密切。千百年来,制瓷匠们巧妙地将带有宗教文化色彩的佛像与传统四神、仙人、乐舞百戏等其他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几乎渗透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木器玉雕、石刻铜器、字画古籍,到处都记录着宗教文化的发展踪迹。“岁平楼”店主张先生告诉笔者,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兴衰迭起,佛教在中国大地上逐渐生根。
那些历尽沧桑的寺庙、石刻壁画,甚至是反映宗教文化的各种材质器物上都是古人留下的艺术瑰宝,深入至中国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追求自我超越:宗教与艺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宗教艺术品收藏渐热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如下:
1、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上帝、圣母、天使等等都是生动的具体形象,尽管这些形象是虚幻的,但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社会生活的抽象。
当然,从本质上说,宗教形象是宗教观念的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如佛教或基督的形象,只是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只是一般的宗教教义。
并不包含有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人们在对它虔诚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
而艺术形象是审美的符号,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2、宗教与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宗教,像艺术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
不仅 反映社会的经济,而且反映社会的政治、法律;不仅反映社会的物质关系,而且反映社会的思想关系;不仅反映人们真实存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反映人们虚妄的幻想与愿望。
一部《圣经》,既是意蕴精深的宗教典籍,又是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思想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希伯来人的法典、哲学、伦理、民情的历史长卷。
3、宗教与艺术都蕴含了感情与幻想的成分。
宗教不仅要相信作为人们幻想产物的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且对这些超自然实体抱有强烈情感,不是恐惧与虔敬,就是赞美与欢欣。
宗教与艺术一样,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而且把这种精神追求置于眼前物质利益追求之上。克莱夫贝尔在 《艺术》一书中曾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
他说:“我在巴黎见到的一些青年画家,他们身无分文,半饥半饱,衣衫褴褛;就连妻儿老小也是如此。
但是他们仍然发狂般地以全部热情画着那些没人买的画,他们还说不定会杀死或者打伤任何一个建议他们降低自己作品售价的人。
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超级宗教狂。一切艺术家都属于宗教型。”
4、宗教与艺术都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对于苦难中的人民来说,又是通往天国的廉价门票。它既能使人麻醉,又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抚慰,产生愉悦与希望。
这与艺术的作用有共同之处。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
因此,他强调“艺术与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
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宗教和艺术能起着同样的功用。以时下的流行文化为例,若从艺术政治学角度来看,其作用和宗教大致相当。
宗教给人以精神寄托,以便人类从中获得对现世痛苦的解脱。而流行文化也以狂欢、娱乐的方式消解人的思考,度过人所必须要消磨的时间。
因此,流行文化通过奔腾热烈的方式来消磨反抗者的思考,而宗教则通过内敛深沉的方式来寄托人的未来希望,都能同时达到安抚民众的作用,这是二者的内在相通性。
根据以上理由可以看出,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当然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子门类,宗教和艺术毕竟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宗教乃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迷失和不确定,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
宗教与艺术确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方面:
宗教是对社会生活的歪曲反映;而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宗教要求对彼岸世界的心灵感悟;而艺术世界要求对现实世界和世俗情感的形象表现。
宗教的对象是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人们在神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
艺术的对象是全面的生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艺术面前感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美。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劝人到彼岸世界去寻求精神的慰藉,它是对人的心灵的麻醉;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鼓舞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自由创造的本质, 它是对人心灵的净化。
宗教相信自己的对象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真实存在;而艺术却不相信自己创造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费尔巴哈说:“艺术认识它的制造品的本来面目,认识这些正是 艺术制造品而不是别的东西;宗教则不然,宗教以为它幻想出来的东西乃是实实在在 的东西。”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这个思想,指出“艺术并不要求人们 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宗教对艺术的排斥,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
如八世纪至九世纪拜占庭掀起的所谓“圣像破坏运动”和中国古代的三项“灭佛运动”。
扩展资料:
宗教影响艺术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利用各门艺术来为自己进行宣传。
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印度 的泰姬陵、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从这些伟大的建筑中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其他如格里高利圣咏,圣母圣子的绘画,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的故事,无一不是体现出了 宗教题材的广泛性。
宗教影响艺术,还表现在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制约性上。
一般而言,宗教出于功利的目的常常会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比如拉斐尔在梵蒂冈为教皇签字 大厅绘制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那斯山》《圣典辩论》,堪称壁画艺术的经典之作;中国的“画圣”吴道子一生绘制壁画300余幅。
但是,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艺术之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
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价值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等,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神学的婢女。
从反映现实生活上看,宗教和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以想象、幻想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超俗、夸张的成分。
宗教崇拜超自然的力量,追求彼岸世界,建立了庞大的神灵系统,整个过程无不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通过想象和幻想去表现超出现实生活的艺术的真实性。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
尽管宗教和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宗教否定现实世界,建立起超人间的彼岸世界,艺术追求美于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其意在于升华现实世界,但是二者同样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并且成为它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从思维方式上看,宗教和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
从思维方式上看,宗教和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宗教教义以及崇拜的对象只有被具体化,以生动的形象呈现,才易于被普通民众所接受。
艺术通过形象表现生活,形象性是艺术必不可少的重要特性。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观念、愿望寄予在具体形象之中,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赏心悦目,陶冶人的性情。
(三)从情感表现上看,它们都具有情感特性点
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产生的重要条件,信徒要想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不能缺少与崇拜对象的情感联系,在心灵上与之相沟通,对其依赖、敬畏,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宗教里,可以说,宗教信仰是建立在宗教情感基础上的。
情感亦是艺术中极为突出的重要因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外化形式。艺术家在创作中有丰富的情感活动,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因此作品能感染人,引起共鸣,形成作品、艺术家与欣赏者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