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之靖难之役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7-20 · TA获得超过952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4.7万
展开全部
提起大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就不得不想起成祖的发家之路“靖难之役”。

东晚君觉得“靖难之役”实际上是太祖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大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朝,开启了一个新纪元。但是在晚年的时候,朱棣的大哥“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悉心培养了20多年的嫡长子见了阎王,使得老朱家的继承人没了,但是老朱并未按照自己定的继承规矩办事,即“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从而选择了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这便是其一的导火索了。估计老朱也是爱屋及乌,太疼爱这个嫡长子了。

公元1399年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继位后的朱允炆开始解决朱元璋留下的烂摊子----“削藩”。朱元璋在儿子成年之后便开始分封王爵,让这些孩子都到封地去,就不会与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但是随着封王一点一点的做大做强就会有反朝廷的一天,汉文帝也是封王成就的帝业,到汉景帝更有“八王之乱”的叛乱。分封制这一点历朝历代都是祸端,但朱元璋却不以为然。朱允炆登基后,意识到了这一点,上位就开始削藩,但是太急了,所以埋下了祸根。

1399年夏,建文帝的削藩正式拉开序幕,朱棣几位兄弟因为削藩死的死,伤的伤的。朱棣一阵感慨,自己“雄才大略”,“建功无数”,老爹不把皇位传给我传给孙子,现在还要夺我们的权,要我们的命,这可心有不甘呀。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于是在北京起兵反抗,挥军南下。在此次战争中,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向着南京出发。至于这个理由,朱棣也是根据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后来的朱棣即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每一场战争都得有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能站得住脚,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所以老朱家的人还是很聪明的。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朱棣挥师南下其实很不占优势,只占据北平,也就不到10万燕军。而建文帝有50万大军,怎么敢与朝廷对峙呢?但是真当朱棣起兵南下时,建文帝的朝廷顿时慌了,为什么呢?因为缺将呀!无将可派。朱元璋在晚年去世之前,为了给继位的朱标、朱允炆扫清登基的障碍,将这一干武将全部杀掉,要想一想这些可是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大将呀,论资历、论经验,谁能堪比呀?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是战功赫赫的。

淮西勋贵中的凉国公蓝玉:常遇春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那是朱允炆的舅公,在世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有他在,朱允炆的天下便是座定了,哪有朱棣的靖难之役一说。

来看看老朱所杀的人名单: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bai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du唐胜宗、陆仲亨zhi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最后留给孙子朱允炆的又有哪一个?又有谁敢和这位身经百战的朱棣抗衡的?虽然是清除了孙子登基的障碍,也埋下了朱棣造反的祸端。估计老朱同志在孝陵知道后有多后悔呀,从陵墓跳起来的心都有。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主帅耿炳文兵败被杀,朝中一阵恐慌,此时无人敢挂帅,无帅可派。最后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这黄子韬也是个“憨憨”,推荐谁不好非要推荐这个李景隆。史称;李景隆乃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这就是现在的官二代,而且是妥妥的混二代,和我爸是李刚的儿子差不多。都是坑爹的货,没想到这货不仅把爹坑了,还把国都坑了。

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朱棣的燕军打得明军节节败退,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由此,朱允炆的明军“士气涣散”,没有了往日的荣光,在加上无将可派的硬伤,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建文四年(1402年)灵壁之战后朱棣的燕军南下渡江直逼南京,没有办法的朱允炆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可是对于一个胜利者而言谈判有什么用呢?都是徒劳!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本来朱棣的妻弟徐增寿作内应,会打开金川门。可是事情败露,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大势已去,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所以说徐增寿也白死了。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朱棣登基后,不承认建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然结束,与此相关的 历史 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也有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老爹朱元璋应该是帮了不少的忙。一则是分封制导致中央集权和地方王爵形成不可磨灭的冲突,为反叛点燃了导火索。二则是晚年杀戮过重,把朝廷的中坚力量屠戮殆尽,以至于建文一朝“无将可用”、“无相可断”为靖难之役留下祸根。

不说朱标和马皇后任何一个在世,就是蓝玉、刘伯温任何一个文臣武将不被老朱所杀,朱棣在英明神武都不敢反叛,连一点想法都不会有,就更不会有靖难之役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