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 我来答
龙龙爱lv游
高粉答主

2014-06-08 · 生活无解,户外撒野,有事没事,露营完事。
龙龙爱lv游
采纳数:13097 获赞数:27582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8-12-14
展开全部
端午节是由上古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端午龙图腾祭祀与东方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季节天象有关。苍龙七宿在春季出现于地平线上,谓之“龙抬头”;夏季苍龙升至正南天,即为“飞龙在天”;秋季自西方落下;冬季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仲夏午月,苍龙七宿上升至正南天高位,由于大火(心宿二,龙心)处在苍龙的主体部分,因此这时它正高悬在南方中天上。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的端午节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丰厚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传播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据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在文献上关于端午的相关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其实,传统民俗大节,必是因蕴含了丰厚深邃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形成与延续发展,并非是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因此古认认为重午是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吉祥日子。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最初的端午节日期是干支历的午月午日,上古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第一个月为寅月,按十二地支推算,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古越人将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定为祭祀吉日。经历史发展演变,到了汉代时,由于历法变动,为方便过节,汉朝将节期改为阴历五月五日,并相沿迄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暴盼晴Ox
2023-06-27 · TA获得超过304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8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7.7万
展开全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端午真正的缘起已经在历史风烟中变得模糊,但是它留下的种种丰饶习俗却仍让我们在今日感怀。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有关端午节来历的故事

❤️‍🩹💛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末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先祖伍举,以正直进谏楚庄王而得名声,因此其后代于楚国亦有名声。伍子胥家族因在楚国被迫害,投奔吴国。受吴王阖闾重用,大破楚国,北镇齐晋,南服越人,官拜相国公。

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抗越”的主张,前484年便赠伍子胥剑,赐自尽。子胥愤恨自刎,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由于伍子胥尸沉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130—143),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邯郸淳所撰《曹娥碑》中即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君”即指“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后来,所住之村镇即更名为曹娥,殉父之江为曹娥江,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

另也有传说认为曹娥是五月五日投江,而没有追究其父的溺江时间。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因而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6-08
展开全部
据说,楚国的三吕大夫忧国忧民,以死明志,投泪罗江。国人敬重,投入类似粽子的食物入江,希望水中生物狗食物,不去打扰屈大夫,以作保全之意
追答
相沿下来,演变成今天的五月初五端午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时尚白日梦
高粉答主

2018-09-19 · 贫民窟女孩的时尚白日梦
时尚白日梦
采纳数:69 获赞数:8110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扩展资料: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

参考资料:端午节--文化--人民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