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国家作为有机的集合体,依据信仰、精神和道德凝结为一个统一体,使它具有生命机能,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在一定条件增长、缩小和衰亡。一个国家的主权空间和利益空间往往与它占有资源和能源、人口和发达程度相匹配,任何国家的边界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一直处在不断的持续滚动中,成为“能动的边界”。这种变化既符合理论的推断,同时也符合人类历史的演变史。在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国家既要对人类的未来持有理想主义的美好愿景,也要在现存条件下不拘泥于理想主义的信条,仍要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任何国家正常和无可奈何的历史选择。 两极对峙格局崩溃后,单极秩序开始形成,美国的强权统治和自负的道德和价值使命运作仍不时受到多极主要的软抗衡,虽然多极和单极的斗争仍充满不确定性,但这种可能的替代性力量和格局仍是积极的资讯,因为世界会变的更民主、均衡和公正。但它仍不是另人满意的,因为世界仍被几个大国所控制和支配,世界仍处在矛盾和风险中,零和博弈远未完全消除,竞争性的关系模式还没有被突破,人类的整体利益还受到巨大威胁和挑战。 尽管当今世界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依存度升高,但是中日两国各自谋国家利益最大化,推动利益空间的强劲外延,和无法游离于政治达尔文主义规则之外的国家本质和人类发展模式仍然支配着中日两国的现实抉择和未来走向。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审视中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日关系才会更加清醒、更加理性。 日本作为亚太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一直未变: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自主和领土的完整;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领先地位;拥有庞大的包括核武器内的非常规武器库;拥有正常国家的国际法律地位,持有国际行动自由;争取入常,提升日本的政治地位;推广西方民主价值和政治制度;主张建立单极世界。而所有这些均服务于日本的富国之梦的主体目标。 而中国的国家战略内容具体表现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维持现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既要防止向传统文化的复古,又要警惕西方价值的颠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建立多极世界;营造稳定有利的国家环境,推动世界的共富、和平和世界和谐,最为快捷的实现国家的再度复兴。国际形势的发展使中国放弃了以意识形态化线的外交路线,务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在纳入国家主体目标。 比邻的地缘政治,历史上的恩怨、共同进入崛起时段,特别是美国的强势存在,使中日因交叉性战略内容和目标而麻烦不断的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矛盾、对立此起彼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和再度占据相对优势地位。 对于目前中国的复兴趋势和日本朝向“正常化”国家的新动向,以及现在两国的紧张局面,各种成因和解释诸多。今天引入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嵌如国际关系领域,或许更能破解当前困局。所谓木桶理论,即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 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提高木桶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功夫补齐最短木板的长度。 回顾中日两国,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当时中国由于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原因,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日本。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在世界位次以GDP衡量已排在世界第四位。 从地缘政治考虑,以美国为参照,总结人类社会庞大帝国的共性,中日两国都不具备强国的条件。从中国而言,劣势主要集中在经济、科学技术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社会组织和制度、文化吸引力等领域,而优势则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实力等方面。而日本的劣势则集中在政治、“和平宪法”对其政治和军事大国制约、资源匮乏和能源进口等方面,优势集中在经济和技术特别是制造技术、高素质人口等方面。 如果将“木桶”理论引入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不妨可以做如下表述:如果决定一国国力的因素强弱不一,大小不等,那么决定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将取决于一个或几个最为薄弱的因素,将主要受制于瓶颈因素。 但是近几年的重大变化或者潜在巨变恰恰发生在各自国家的薄弱领域,而这将比各自国家优势领域的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更为引发注意和警觉,因为这些变化更能急速主动的提升两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突破瓶颈的掣肘,所以此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因历史主权和利益线的收缩扩张与美日同盟造成的戒备态势。 补充: 对于日本今后走向,一种观点认为日本会突破和平宪法,重蹈 军国主义 之路,引发 东亚 局势的持续紧张。但是对于日本的动态也不必过分夸大,实际上日本作为法治国家, 宪法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最高法规,要对其修改,需要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宪法规定:“本宪法的修订,必须经过各议院全体议员2/3以上的赞成,由国会创议,向国民提出,并得其承认。此种承认,必须在特别国民投票或国会规定的选举时进行投票,必须获得半数以上的赞成。“所以修改宪法决非易事。同时日本的精英和国民大多数还是赞成工业贸易立 国学 说的,大多数民众还是反对战争的。日本战后的发展之路也显示它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了通过政治、经济、贸易获取利益的新手段。而且日本致命的资源和能源缺乏也会大大限制其战略意图,恐怕日本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 。 中国和日本同属同 亚文化 圈,两国 一衣带水 ,地理上十分接近,古代文化交流频繁,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另一方面中日随同 文同 种,但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日本学 习西 方文 化,包括西方的 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直到现在这种风气也没有改变。其实 日本文化 经过 独创性 的改造,既不同于 中国文化 ,也不同于西方文化,两国在历史、文化和价值趋向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对于能源、军事、领土和入常等外在和显性领域的矛盾,双方在历史、观念、思维方式和 民族性 格方面的差距更为尖锐且短期内难以调和。 中日关系 的严峻局面虽然没有进入历史的死胡同,但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特别是两国的民间情绪化环境更大大压缩了两国的退却空间,限制了两国政府的现实选择余地。但是中日两国只要保持耐心、冷 静灵 活、不为国内狭隘的 民族主义 多束缚、不有意示强,彻底进行国内改革,中日两国还是有可能进入理性、成熟、稳定与和谐的境界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