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挂剑的故事简短

 我来答
太平洋亲子网
2022-12-13 · 百度认证:广东太平洋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优质亲子领域创作...
太平洋亲子网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春秋时期,吴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

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看着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他很想得到这口剑。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

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可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劝阻道:“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

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

“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来到了江苏常州,古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 带丘墓。”最让人追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孔子观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访齐国,返回时走到泰山附近,随行的大儿子侨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将他就地埋葬。孔子听到消息,对弟子们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礼。”于是率领学生赶了过去。

孔子看到季札为儿子准备的墓穴没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着平日的服装,没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绕着封土堆走了三圈,边走边哭,说:“人的骨肉,本是吃着土中长出的粮食而生长的,现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气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说完之后,季子离开儿子的坟墓,继续前行。孔子赞叹说:“延陵季子给儿子举行的葬礼,真是合乎礼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为“圣人”的人,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