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反思

 我来答
一袭可爱风1718
2022-07-22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15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8.8万
展开全部

  第一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有近十位同学举起了手,(这在平时已经是比较多的了),但我并没有立即请学生回答,因为这是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清晰认识的一个重点内容,于是,我说:“别忙着作答,请大家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然后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为开场白,进行一个简短的演讲。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室里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们纷纷在自己的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感悟的不同,理解角度与深度的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必然不同。通过讨论使一些原本有答案的同学,观点更加鲜明,理由更加充分;使那些还处在模糊状态的学生也能明确认识,作出应有的判断。

  五分钟后,我示意停止讨论,指名让学生来演讲,此时,班上举手的人已上升到一半左右。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平时理解能力平平的朱祺等人也把手举着,我赶紧有请。朱祺说“我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因为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创造了伟大的业绩,生活上却一点也不讲究,还有一颗童心,我认为他很了不起!”平时不善言语的他虽回答简短但能把我课上讲的内容回答出来,说明他对课文内容已有一定理解,我赶紧肯定一番。再请其他同学回答。学生们看到朱祺都被赞扬,举手的人更多了,我又请了好几个同学进一步补充,完善,大家都认定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此时,我有话题一转,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思考。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亦或略显深奥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然后,师生不再思维,不再探究,也不再有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结果绝不是我们想要的。

  这时下课的时间快到了,不可能和刚才一样来讨论探究,于是,我让学生们打开《补充习题》完成这样一道题目,“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认为爱因斯坦是 的人,因为

  ,小女孩则认为爱因斯坦

  的人,因为

  我认为,爱因斯坦是 的人,因为 。

  在批阅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爱因斯坦做出了肯定的'判断,但却有两个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在学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令人敬佩,但在生活上,他太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能,应该改进。

  我们的课堂,追求知识不应该是唯一目标,‘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认识与理性的升华,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

  第二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今天在四一班上了一节语文教研课,发现跟孩子的互动很不到位,以至于自己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1、课的开始,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你对爱因斯坦有什么了解?用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卡壳了。孩子们似乎也很紧张,先是没有人举手,在我殷切眼光的注视下,好不容易才有了两三个人举手,我赶紧喊他们回答,结果声音怯怯的,说得也不太连贯。

  反思:课前没有到教室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以至于突然来了这么多人听课,学生也有些慌。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时,应该进行一些指导,让学生学会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

  2、第一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找出了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让学生感受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关系是逐步深入的。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后面细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交往时显得十分仓促。

  反思:各个教学环节所花的大致时间要估算好,有些教学环节学生不能自主探讨时老师需要多一点点拨,因为一节课,特别是公开课,是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不能在某个环节上耽搁太久。

  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交往。在我的设想之中,学生读到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时,应该觉得很有话说,特别是爱因斯坦那滑稽的穿着打扮,课文写得生动传神,学生应该能够读出点自己的见解来。可是,也许是我提问的角度不对,学生只能做到读流利,而不能做到读出画面,更别说体悟人物的个性特点了。

  反思:也许,是我的提问方式不对。我在这节课中,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的特点。我应该将提问的语句换为:读了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再现文字描述的画面;或者这样提问:这副穿着打扮,你觉得好笑吗?好笑在哪里?然后指导朗读,再让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这样的阅读方式,也许学生就能顺着老师的引导拾级而上了。

  4、朗读指导不到位。只顾着和学生分析爱因斯坦的性格特点,对朗读的训练就没有到位。我应该认识到,读和思是互相促进的,读得入情入境了,人物的特点也就了然于胸了。

  5、指导老师认为,对于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交往,老师细细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一次就行了,其他两次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却很担心:不知道学生是否能够自主、深入地进行阅读与思考,并进行大胆的交流呢?

  好好思考,争取再上这节课时,能够成功。

  第三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如: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诚实幽默知错就改……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学生用自己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当然,我还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