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屈原失之于不会做人;有人说,是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太恶劣。对此你有何见解?如果屈原生活在当代,
《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既展示了他的崇高人格及美政理想,也显示了他性格不足导致其政治与命运的悲剧。
1、孤高自傲,孤芳自赏。
他因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才华横溢,表现出天生的优越感、超常的自尊感、极度的自信感及高度的圣人感。因此一直陶醉于过度的自我肯定、赞美(“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中。
并养成了一种孤高自傲、舍我其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心理价值取向。这种性格导致他在政治实践中既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也不能与同僚和谐相处,得到理解与支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极度偏执自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当时楚国政坛的确存在着像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也不乏有识之士。
但屈原总认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其肮脏,唯有自己忠诚、高洁,同僚皆是贪一己之私利的庸人、小人(“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唯我独清、独醒”的偏执自负个性缺乏灵活变通,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接纳他人,因此,失去了政治上的盟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不仅如此,屈原虽然把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但骨子里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认可唯君命是从,而是以君主和国家的引路人自居(“怨灵修之浩荡兮”)。这也让君主心里颇为不悦,从而失去了坚强的政治后盾。
扩展资料
屈原在现代的社会是属于太“不会做人”的人
1、只知埋头苦干,跟领导汇报不及时
屈原才能出众,“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一开始很受楚怀王重用,出任左徒一职,仅次于最高长官令尹。
然而,楚怀王让他起草法令,屈原草稿还没完成的时候,就被同事上官大夫给告了刁状:屈原没写出一条法令,就自夸很厉害,觉得没啥我不能干的。楚怀王一怒之下就疏远了屈原。
对于领导交待给的工作,确实需要踏实去做。然而,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跟领导反馈进度,有不明确领导意思的地方,要及时跟领导讨论。对于周期性长的工作,尤其如此。
2、公然发领导的牢骚
被疏远后,屈原很是发了一通牢骚,就是著名的《离骚》。屈原擅长发牢骚,并且他的牢骚广为传唱,两千年后,孩子们还得不时背诵他的牢骚。
比如,“何桀纣之猖披兮”,这是把君王比喻成桀纣又比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查夫民心”,意思是;大王你太荒唐了,我的忠心你居然看不到。
说这种话,在大清朝早就被拿下了。光发牢骚起不到太大正面作用,尤其是公然在公司内部传播对老大的牢骚,往往被老大视为不稳定因素。
3、劝谏不讲工作方法
一味直谏和背后发牢骚,解决不了问题。
楚怀王其实耳根子很软,从他被张仪前后忽悠了两次就能看出来。张仪第一次忽悠楚怀王说:你和齐国绝交,我们大秦归还夺取你们的六百里商於之地。
楚怀王大喜,毫不犹豫与齐国断交,还害怕断得不彻底,派勇士去骂齐王。当他喜滋滋地在宫里等着秦国归还土地时,却收到张仪只肯给六里地的消息,当下勃然大怒,起兵攻打秦国。结果八万大军被灭,七十多名将军被俘。
4、和同事关系处不好
屈原瞧不起同事,认为周围都是一帮奸佞无能的小人:“众皆竞进以贪婪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他自己也不屑于与这帮人为伍,“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对国家,固然应该远奸佞无能,近忠臣贤臣。然而,在一个公司内,必定有能力人品高低之分。
即使对你看不上眼的同事,也最好别公然在内部发帖子鄙视人家。不然,没人愿意配合你工作,领导也会觉得你破坏团结。
如果屈原只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大可“随其流而扬其波”,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投奔其他的国家,也不会被谴责(这在战国末年是常有的事情)。
但如果他这样做了,就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屈原了。
2014-11-02
所以我认为如果屈原生活在当代,也许给他十条命都不够用。
写800字的文章
要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