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备课时,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比如,可以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出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例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组数据引入。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安排,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教学效果良好,从中还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2、找出教材的不足,主动驾驭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教材滞后于教育的发展,教材本身侧重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积累,侧重于数学技能的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其呈现的是一个知识的静态结果,而没有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绝不能照搬照套,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动驾驭教材,合理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在使用教材时,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备课时,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要。比如,可以对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出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材中的例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可以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组数据引入。出示下面的表格: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表格,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安排,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教学效果良好,从中还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法加工,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师生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编制教材。
展开全部
在素质教育中,除了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特点、规律、功能、价值外,具体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发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素质教育因素。现行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索气氛。师生关系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而应该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摆正了自己的这个位置,就可以有效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3、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采用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保持下去。
1、发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素质教育因素。现行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建立民主师生关系,创设主动探索气氛。师生关系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而应该是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摆正了自己的这个位置,就可以有效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3、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采用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保持下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