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 10
1个回答
2015-08-15
展开全部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