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香港滙丰银行总行大厦位於香港中环,是汇丰银行於香港的总部。注册地址为「皇后大道中 1 号」的它夹在皇后大道中和德辅道中之间,邻近皇后像广场,亦接近地铁中环站。
每逢星期六、日和假期,汇丰银行总行大厦地下的空地和附近的皇后像广场是菲律宾家庭佣工的放假聚集地。
历史
第一代香港滙丰银行总行大厦在1865年於原址落成, 当时皇后大道仍为海旁。第二代总行大厦於1886年落成, 由两幢风格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圆拱屋顶为主,属维多利亚式设计;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则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为主。其后於1933年起,该大厦再进行重建,并使用了部分旧香港大会堂的原址,并於1935年启用,设计属芝加哥学派。当时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建筑物。香港日治时期,曾经被用作政府总部。随著战后经济发展,建筑物已不敷应用,所以由1978年起重建,并於1985年11月18日落成启用。这座第四代的总行大厦耗资52亿港元重建,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
设计
第四代香港滙丰银行总行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
整个设计的特色在於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所有支撑结构均设於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
结构
结构上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出「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而且万一发生火灾,这里也能提供逃生场所。
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违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传统的说法是,工程师设计出合逻辑的结构,然后建筑师把结构改得比较有意思一点。不过汇丰银行本来就是一个既合逻辑又有意思的结构,唯一看得出建筑师插手的地方,就是去掉了最外侧桁架的上弦杆 (因为这个桁架的荷重比较轻,才有可能这麼做),衣架计划系统的逻辑更为清晰了。
覆面
既然从大楼的外侧可以看见构架,设计团队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结构暴露出来。不过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还是必须加上一层保让,因此自然得做某种形式的覆面。覆面必须和结构构件紧紧密合,所以还是会暴露出结构的形状,而且在南中国海潮湿的气候下,覆面本身也必须具备耐久性。
设计团队的作法是预制铝镶板,用檩托固定,系在构架上,然后在边缘密封。许多大楼都用过铝覆面,不过因为没有完全平坦,往往被认为略带「百衲被」的效果。然而银行力求完美,因此转包的承包商用五公厘厚的镶板(比传统镶板厚五倍),借助刚发展出来的电脑控制焊接机器,把槽边连接起来,让镶板变得无比的平整。
外墙大体上用玻璃制作,以整套垂直窗棂支撑,藉此强化透明感。因为悬吊式结构的弹性比较大(台风风力的影响也比较大),窗棂和玻璃的设计都是为了容纳小规模的楼层间活动,而用来减少炫光的遮阳板,也兼作清洗窗户所需要的走道。
把一楼开放作为公众通道(这是银行的慷慨之举,就核准开发方面,也为银行带来某些利益),ニ楼就必须有某种隔板,避免大厦内部的泠气外流。最后选择用一个极轻的结构,以悬垂线构件并嵌止玻璃组成,很快地就为它赢得了「下腹」的诨号。
内部
银行的员工从大楼两端,位在桅杆之间的电梯进出。但是一般民众有个比较有趣的选择,也就是在「下腹」刺穿的一个小洞—中央扶梯进出。这是古代剧场所用的窍门,但也确实有效,访客直觉地抬头仰望,十层楼高的中庭乍然映入眼帘。
最后是这个中庭确立了银行特质:修长的桅杆、地板、从地板到天花板镶满了玻璃,还有自由式的平面布置,这些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创造出一个轻若无物的结构,所产生的透明感让其他同等高度的建筑物只能望而兴叹。
相形之下,主要桁架的结构构件,在流通楼层看起来未免让人退避三舍,不计一切地力求每个细部都完美无缺(在地面标高以上,所有的表面几乎都是色调不一的灰色金属,或是玻璃),让大楼内所有员工几乎没辨法将空间个人化。
不过这栋大楼非常耐用,尽管从来都不是香港第一高楼,却一直是品质出众的独特建筑。每逢星期天中午,在史提特和史提芬这两只旧大楼留下的铜狮守护下,来自菲律宾的外籍劳工纷纷聚集在一楼的遮荫下野餐,说明了这座大楼深受民众所肯定。
第四代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最最有特色的是整个设计的特点在于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结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
第一代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在1865年于原址落成, 当时皇后大道仍为海旁。第二代总行大厦于1886年落成, 大楼前后部分的设计迥然不同,似由两幢风格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圆拱屋顶为主,属维多利亚式设计;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则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为主。其后于1933年起,该大厦再进行重建,并使用了部分旧香港大会堂的原址,并于1935年启用,设计属芝加哥学派。当时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建筑物。香港日治时期,曾经被用作政府总部。随著战后经济发展,建筑物已不敷应用,所以由1978年起重建,并于1985年11月18日落成启用。这座第四代的总行大厦耗资52亿港元重建,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
每逢星期六、日和假期,汇丰银行总行大厦地下的空地和附近的皇后像广场是菲律宾家庭佣工的放假聚集地。
历史
第一代香港滙丰银行总行大厦在1865年於原址落成, 当时皇后大道仍为海旁。第二代总行大厦於1886年落成, 由两幢风格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圆拱屋顶为主,属维多利亚式设计;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则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为主。其后於1933年起,该大厦再进行重建,并使用了部分旧香港大会堂的原址,并於1935年启用,设计属芝加哥学派。当时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建筑物。香港日治时期,曾经被用作政府总部。随著战后经济发展,建筑物已不敷应用,所以由1978年起重建,并於1985年11月18日落成启用。这座第四代的总行大厦耗资52亿港元重建,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
设计
第四代香港滙丰银行总行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
整个设计的特色在於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所有支撑结构均设於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
结构
结构上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出「衣架计划」的设计方案。整个地上建筑用四个构架支撑,每个构架包含两根桅杆,分别在五个楼层支撑悬吊式桁架。桁架所形成的双高度空间,成为每一群楼层的焦点,同时还包含了流通和社交的空间,而且万一发生火灾,这里也能提供逃生场所。
每根桅杆是由四根钢管组合而成,在每层楼使用矩形托梁相互连接。这种布局使桅杆违到最大承载力,同时把桅杆的平面面积降到最小。传统的说法是,工程师设计出合逻辑的结构,然后建筑师把结构改得比较有意思一点。不过汇丰银行本来就是一个既合逻辑又有意思的结构,唯一看得出建筑师插手的地方,就是去掉了最外侧桁架的上弦杆 (因为这个桁架的荷重比较轻,才有可能这麼做),衣架计划系统的逻辑更为清晰了。
覆面
既然从大楼的外侧可以看见构架,设计团队自然想乾脆把基本结构暴露出来。不过基於耐久性和抵抗力的需要,还是必须加上一层保让,因此自然得做某种形式的覆面。覆面必须和结构构件紧紧密合,所以还是会暴露出结构的形状,而且在南中国海潮湿的气候下,覆面本身也必须具备耐久性。
设计团队的作法是预制铝镶板,用檩托固定,系在构架上,然后在边缘密封。许多大楼都用过铝覆面,不过因为没有完全平坦,往往被认为略带「百衲被」的效果。然而银行力求完美,因此转包的承包商用五公厘厚的镶板(比传统镶板厚五倍),借助刚发展出来的电脑控制焊接机器,把槽边连接起来,让镶板变得无比的平整。
外墙大体上用玻璃制作,以整套垂直窗棂支撑,藉此强化透明感。因为悬吊式结构的弹性比较大(台风风力的影响也比较大),窗棂和玻璃的设计都是为了容纳小规模的楼层间活动,而用来减少炫光的遮阳板,也兼作清洗窗户所需要的走道。
把一楼开放作为公众通道(这是银行的慷慨之举,就核准开发方面,也为银行带来某些利益),ニ楼就必须有某种隔板,避免大厦内部的泠气外流。最后选择用一个极轻的结构,以悬垂线构件并嵌止玻璃组成,很快地就为它赢得了「下腹」的诨号。
内部
银行的员工从大楼两端,位在桅杆之间的电梯进出。但是一般民众有个比较有趣的选择,也就是在「下腹」刺穿的一个小洞—中央扶梯进出。这是古代剧场所用的窍门,但也确实有效,访客直觉地抬头仰望,十层楼高的中庭乍然映入眼帘。
最后是这个中庭确立了银行特质:修长的桅杆、地板、从地板到天花板镶满了玻璃,还有自由式的平面布置,这些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创造出一个轻若无物的结构,所产生的透明感让其他同等高度的建筑物只能望而兴叹。
相形之下,主要桁架的结构构件,在流通楼层看起来未免让人退避三舍,不计一切地力求每个细部都完美无缺(在地面标高以上,所有的表面几乎都是色调不一的灰色金属,或是玻璃),让大楼内所有员工几乎没辨法将空间个人化。
不过这栋大楼非常耐用,尽管从来都不是香港第一高楼,却一直是品质出众的独特建筑。每逢星期天中午,在史提特和史提芬这两只旧大楼留下的铜狮守护下,来自菲律宾的外籍劳工纷纷聚集在一楼的遮荫下野餐,说明了这座大楼深受民众所肯定。
第四代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需时6年时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使用了30,000公吨钢及4,500公吨铝建成。最最有特色的是整个设计的特点在于内部并无任何支撑结构,可自由拆卸。所有支撑结构均设于建筑物外部,使楼面实用空间更大。而且玻璃幕墙的设计,能够善用天然光。加上其设计灵活,可按实际需要轻易进行扩建工程而不影响原有楼层。
第一代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厦在1865年于原址落成, 当时皇后大道仍为海旁。第二代总行大厦于1886年落成, 大楼前后部分的设计迥然不同,似由两幢风格不同的建筑物组成:面向皇后大道的一面以柱廊及八角形的圆拱屋顶为主,属维多利亚式设计;面向德辅道的一边则采用一系列拱形走廊为主。其后于1933年起,该大厦再进行重建,并使用了部分旧香港大会堂的原址,并于1935年启用,设计属芝加哥学派。当时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建筑物。香港日治时期,曾经被用作政府总部。随著战后经济发展,建筑物已不敷应用,所以由1978年起重建,并于1985年11月18日落成启用。这座第四代的总行大厦耗资52亿港元重建,是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
展开全部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大厦位于皇后像广场前端,这是香港最引人注目的地段之一,占有中环商业办公区唯一的开放空间 ,距水边400米。背后是花岗岩构成的陡峭山坡连接太平山顶。
建筑采用钢柱结构悬挂体系,分为三段。钢柱由两层高的衔架连接于建筑的5个点上,而楼层则从衔架上开始悬挂,由底部的8层减至顶部4层,每段上升至不同高度,28层、35层及41层,交错的楼层高度使室内空间具有多种宽度及高度、花园式平台及生动活泼的东西立面。
方案探讨了公共与私有空间之间的关系,银行有公共底层、内部顶层及构成半公共和半私有空间的中段。在街道层面上,建筑底层为12米高的步行大厅, 完全为公共空间,由此一对自动扶梯可直达主要营业大厅(半公共)及10层高的中庭。银行主体由沿西立面玻璃电梯井布置三组调整电梯,来访者由类似低层建筑内的自动扶梯每两层高度停留。建筑顶层仅一个跨度进深,是银行高级职员办公室构成的半私有领域。
银行生动的外观将钢结构及透明的面板结合一起,以表现内部空间的丰富、多样。1985年投入使用10年后,建筑的灵活性由于需要增加一新的交易厅而得到证实,在传统办公楼内通常不可能增加如此大且具有完善设施的建筑体量,而汇丰银行却能以最小的代价与最短的时间(不足6周)在其总部大厦内插入新的交易大厅。
大厦位于皇后像广场前端,这是香港最引人注目的地段之一,占有中环商业办公区唯一的开放空间 ,距水边400米。背后是花岗岩构成的陡峭山坡连接太平山顶。
建筑采用钢柱结构悬挂体系,分为三段。钢柱由两层高的衔架连接于建筑的5个点上,而楼层则从衔架上开始悬挂,由底部的8层减至顶部4层,每段上升至不同高度,28层、35层及41层,交错的楼层高度使室内空间具有多种宽度及高度、花园式平台及生动活泼的东西立面。
方案探讨了公共与私有空间之间的关系,银行有公共底层、内部顶层及构成半公共和半私有空间的中段。在街道层面上,建筑底层为12米高的步行大厅, 完全为公共空间,由此一对自动扶梯可直达主要营业大厅(半公共)及10层高的中庭。银行主体由沿西立面玻璃电梯井布置三组调整电梯,来访者由类似低层建筑内的自动扶梯每两层高度停留。建筑顶层仅一个跨度进深,是银行高级职员办公室构成的半私有领域。
银行生动的外观将钢结构及透明的面板结合一起,以表现内部空间的丰富、多样。1985年投入使用10年后,建筑的灵活性由于需要增加一新的交易厅而得到证实,在传统办公楼内通常不可能增加如此大且具有完善设施的建筑体量,而汇丰银行却能以最小的代价与最短的时间(不足6周)在其总部大厦内插入新的交易大厅。
参考资料: http://221.208.174.58:888/sourced/10/03/02/11/01/35349.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