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德育过程的本质

 我来答
舒适还明净的海鸥i
2022-10-18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万
展开全部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的本质

学校德育管理八原则(转)
1.方向性。社会主义
教育
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奠定学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合格人才。
2.人本性。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德育管理的主要物件是学生。教育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关爱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才。要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对犯错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给予及时的理解、宽容和引导,不能挖苦讽刺,更不能轻言放弃。殊不知,最需要关爱的就是他们。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握手,几句话语,几声鼓励,都能产生巨大的效果。管理者要用真诚和努力力争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取得进步。
3.全员性。学校是人才汇集的地方,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德育管理是全体教职工的事,绝对不仅仅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学校领导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分清责任,明确职能,务必转变“德育管理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的错误观念,提高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自觉树立管理的责任意识,遇到问题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协调学校各部门搞好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4.整体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是一个带有围墙的小社会,它也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德育本身还是一个子系统,包含人、财、物、环境等各种要素。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整体性原则,要协调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密切配合,有机联络,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以期产生协同效应,最佳效果。
5.目标性。《 ***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并合理地分解到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工(重点是教师),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对其进行定期评估,把德育业绩与其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是的,工作没有目标犹如断线风筝,海上孤舟,其结果可想而知。实践证明,没有目标的管理是无序的管理,松散的管理,低效的管理。德育管理尤其如此。
6.开放性。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监管学生的言行,减少他们与外界或社会接触的机会,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观点。殊不知,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学校”是办不好的,也是不存在的。因为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学校是其中的一个细胞,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在给学校提供副产品的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生存的养分和发展的条件。学校德育的内容来源于社会,最终也必须服务于社会,在管理过程中,严禁因噎废食。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受社会洗礼,让学生在经历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从广阔的社会中吸取精华,剔其糟粕,让新鲜空气进入校园,将苍蝇和蚊子挡在外面。
7.实践性。德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果把“德育”比喻为一只大鹏,那么“理论”和“实践”则是它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有一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它的飞行。只有两者密切配合,大鹏才能展翅高飞。在实际工作中,“理论”方面做得比较多,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灌输和强化,应该说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一味地说教时间长了,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乏味甚至反感。这时如果我们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思想感悟,或许效果会好得多,而且也乐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践性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条件开辟“德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将枯燥抽象的思想品德内化为自己的言行。
8.长期性。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钜的系统工程。德育管理的主要物件是人,学生。德育管理的目标是把被管理者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而思想的转变,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德育管理中要坚持长期性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把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学生的心理。要坚决摈弃那种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反对德育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心理。
此文发表于《教师报》06年12月31日管理版

德育过程的本质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构成德育过程的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德育过程的诸种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了德育过程的发展。
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德育活动的能动主体,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具体表现为,教育者代表社会提出的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观状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德育要求与整个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现状之间这一社会矛盾的反映。
德育过程的本质
*** 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包含着本身持殊的矛盾。这种持殊矛盾就构成了事物别干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说明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就是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因为正是这一特殊矛盾才是将德育与其它教育过程区别开来的本质所在。
如何解决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这一持殊矛盾呢?在这一矛盾中,一定性会的德育要求是矛盾主要方面,它决定着德育过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德育过程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精神、伦理生活的社会人。因此,要求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接受仕会的德育要求、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到社会要求的高度,实现个体品德的让会化。而个体品德社会化正是通过社会道德个体化实现的。社会道德个体化的实现,要求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和方法将社会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所以,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考个体的思想品德,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有目的的或有选择性的道德的社会传递与个体道德体验相统一的过程。
有目的地促使社会道德个体化,也就是要有目的地便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因为,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内部机制。个体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源于思想品德结构的变化、即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心理内容、心理形式或能力方面,或增加了“新的成分”,或程度发生了变化,或各要素的组合发生了变化。所以,德育过程的实质也可以说,是形成受教育者完整思想品德结构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完善和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教程看作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为: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但这两种活动却有着不同的性质。一方面,在教师教的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活动的客体,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另一方面在学生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客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
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阶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阶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容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提出不断合理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内部矛盾不断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互相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认识性质有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 (论答)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络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络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溼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络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如何理解体育的本质和功能?

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这个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有健康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余暇时间的增多,如何善度余暇时间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不仅可以使人们在繁忙的劳动之后获得积极性休息,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养高尚的品格。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要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利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它是一种利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人体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合理而科学的身体锻炼,是保障人体发挥其极限效能的有效途径。身体锻炼引起神经肌肉的活动,而神经肌肉的有效活动,既可保证人体的运动器官和其他有关器官的良好功能,又会引起多重反应。健康快乐的一生,除了求助于身体锻炼以外,还需热心于身体活动的兴趣和情绪。文明社会在时间,财力和营养方面,为人类的身体活动提供越来越富裕的条件。文明社会的人类需要体育,如同原始社会的人类需要饮水和食物一样。适度的身体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从上可见,体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它着重于增强体质,建立健康的信心,并要求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达到行为上;而健康促进已超越了“教育“的范围,不仅是对个体的要求,更强调全社会力量的参加,更为重视政治和国家行政机构所起的作用。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历程中,健康促进显然具有更积极,更广泛的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