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服到美人,都比《穿Prada的女魔头》好看一百倍
新剧 《意大利制造》 一播出,就被拿来和 《穿Prada的女 魔头》 相比。
它们有着相似的故事构架: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学生,误打误撞进入了 时尚 杂志,成为业内知名女魔头的助理,从此游走繁华,体味着这个行业的绚烂和严酷。
《穿Prada的女魔头》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安德丽娅入行伊始,每天都要灵魂拷问三连击:“ 时尚 的意义是什么? 时尚 不是严肃的新闻! 时尚 的考究到底是不是无聊做作?”
但在有希腊罗马美学传统留存的意大利,他们不会在实用和美、严肃与精致之间建一座现代便宜生活之墙。美是内涵丰富的至高境界,谈论时不必羞怯。
《意大利制造》里,女主角伊莲妮进入著名的《引尚》杂志,虽懵懂,但满心好奇与热情。
另一位女主角丽塔原型是意大利《Vogue》传奇主编弗兰卡索萨妮,她有着女魔头的严格、果断、挑剔,也有着女性的温柔与扶持。
《意大利制造》剧中人物丽塔
意大利《Vogue》传奇主编弗兰卡索萨妮
丽塔带着伊莲妮走访设计师、给伊莲妮表达意见的空间,在她出错时替她承担。通过一件曾被用在电影里的皮衣告诉她:“维斯康蒂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美,他的文字和画面足以打动所有观众,不只是有文化的人,明白吗?这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而伊莲妮,也比美国甜心独立自信得多,因为不满教授的陈腐观念在论文答辩时离席;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年代,大胆启用黑人女服务员做大片模特,展示衣裳之美;因不想陷入家庭主妇生活,与渴望步入婚姻的男友分手。
1975年的意大利,街头正爆发着一场又一场的平民运动。二战后,意大利经济有过一段腾飞,七十年代因为石油能源问题陷入疲软。劳资纠纷、暴力运动,政治经济危机不断爆发。此时的 时尚 圈关键词是: 新女性 、 民族产业 、 平民化 。
女性渴望当家庭主妇之外更好的出路。意大利本地 时尚 业也想在法国的重压下抬头。怎样发展意大利 时尚 业?如何联通设计师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新女性的美内核是什么? 时尚 人需要作答。
《引尚》杂志内有保守与革新两派,听到未来惊雷的丽塔和伊莲妮等人坚持: 时尚 应当反应 社会 的变革,应当更广泛地与平民发生联系,应当将注意力放到有才华的设计师身上,尤其是是意大利的设计师。但保守派认为,用美丽的服饰拍出动人的画面,换取广告版面就够。在时间验证之前,新与旧总有一段激战。
《意大利制造》不是意大利版《穿Prada的女魔头》。相反, 它用它的考究与深入,对其他 时尚 剧进行了嘲讽,嘲讽它们的轻浮与短视,被浮华障目,不见深情。
《意大利制造》的主演是模特赖求华,在这部剧之前她以阿玛尼的代言人闻名。据说,这部剧的团队,出身是 时尚 圈,为营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学氛围,他们四处搜罗当时的古着、家饰。
剧中海量华服,都是如假包换的70年代制品,华丽、桀骜。万里迢迢从海外寻来,为还原彼时意大利风貌。剧中有一场Krizia大秀,没有影像资料留存,团队找来当时观看者的秀场笔记,全球搜寻那些引发轰动的作品,格纹热裤、绣着猛兽的上衣等,许多都是从日本空运回米兰。
复原当年的女性个性宣言的热力,与剧中人物对 时尚 的态度——“我认识一大群人,他们试着用创造力,用美的事物、热情来改变世界”——毫无二致。
对喜欢 时尚 的观众而言,这部剧就像是一个vintage秀场,镜头里随意一盏落地灯,都可能是当年某位名设计师的作品。每一集都有大师的科普,譬如被誉为成衣之父的Walter Albini,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Armani和Versace等等。
年轻的Armani对伊莲妮说: “你们女人总是被嘲弄,总是过于光芒四射,负担得太多,好像你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被人抱上床。优雅不是要惹人注目,而是被人铭记。”
时尚 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消费主义几乎到了危机的如今,被滥用的“ 时尚 ”这个词几乎和速朽、肤浅、网红式模仿画上等号,但它的本质并不是如此。
剧中几个段落,或许能说明这一点。
伊莲妮的爸爸要在工会发言,妻子为他定制了一套西装。平日粗声大气的他,上台前小心翼翼地穿上它,那是对自身所处位置的审视与尊重。
童装大片需要模特,编辑找来门房的女儿,让一群小朋友在典雅的古堡边跟着音乐敲着杯盘玩耍。自由天性绽放时,便是美本身。
时尚 背后是人的态度,它无规则、无边界,但永远真诚。
喜欢 时尚 的人,不妨借着这部剧观照本心,而对 时尚 无感的人,或许可以在其中找到重新打量这一方锦绣天地的理由。
1.国产青春剧,快来“抄”作业!
2.引发众怒的“反人道”片,是神作还是暴行?
3.终于!可以来夸TVB新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