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清照的"声声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愁的艺术手法:
1.十四个叠字,何等细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用这十四个叠字,细细诉说她的心情。她渴望寻求安慰,但总是寻求不到,她感到冷漠、凄凉、悲痛。从渴望到失望到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十四个叠字中表达得极其细腻。叠字的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表达如此复杂的感情,不得不叫人惊叹不已!难怪曾有人将此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倒也恰当不过。
2.三个“怎”字,何等强烈。
“三杯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她了那哀愁之情已达到了顶点。这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个“怎”用得妙绝!
3.一个“愁”字,何等深刻。
词末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到词的末尾才出现,也是全词中唯一的一个“愁”字。这个“愁”字正凝结了最强烈的感情。在这首词中,作了一番低沉地细细诉说之后才出现的“愁”字,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啊!想想她晚年的处境,想想国家的灾难,“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这个“愁”字已包含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愁”字,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再忍受煎熬的心情。
4.情景交融,何等感人。
触景伤情,这正是《声声慢》又一特色。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触目皆然的凄凉的秋色图:秋天的黄昏,女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于窗前。她仰视飞翔的大雁群,不由的想起曾托大雁给丈夫捎过信,但如今人去楼空,无信可捎了。怎不使她触景伤情呢!她再看看窗外的黄花,憔悴、损落,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无法抑制的泪水也就随之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手法,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实在是感人肺腑!
【原文】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⑩!
【注释】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⑩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赏析】
从词意上看,《声声慢》应该是李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 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 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 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 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 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 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 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 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 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1.十四个叠字,何等细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头用这十四个叠字,细细诉说她的心情。她渴望寻求安慰,但总是寻求不到,她感到冷漠、凄凉、悲痛。从渴望到失望到悲痛,这种复杂的感情在这十四个叠字中表达得极其细腻。叠字的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用如此简练的语言,表达如此复杂的感情,不得不叫人惊叹不已!难怪曾有人将此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倒也恰当不过。
2.三个“怎”字,何等强烈。
“三杯两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个“怎”字,表达了她孤独地看着窗外满地黄花憔悴,目送空中飞过的雁群,万种的凄凉的心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怎”字,表达她了那哀愁之情已达到了顶点。这三个“怎”字表达的都是愁,但渲染程度却是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个“怎”用得妙绝!
3.一个“愁”字,何等深刻。
词末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到词的末尾才出现,也是全词中唯一的一个“愁”字。这个“愁”字正凝结了最强烈的感情。在这首词中,作了一番低沉地细细诉说之后才出现的“愁”字,给人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啊!想想她晚年的处境,想想国家的灾难,“怎一个愁字了得”啊!这个“愁”字已包含了那么多的痛苦.这个“愁”字,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法再忍受煎熬的心情。
4.情景交融,何等感人。
触景伤情,这正是《声声慢》又一特色。晚风、飞雁、黄花、细雨、梧桐,绘成了一幅触目皆然的凄凉的秋色图:秋天的黄昏,女词人李清照茕茕孑立于窗前。她仰视飞翔的大雁群,不由的想起曾托大雁给丈夫捎过信,但如今人去楼空,无信可捎了。怎不使她触景伤情呢!她再看看窗外的黄花,憔悴、损落,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无法抑制的泪水也就随之打湿了衣襟。这种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手法,这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实在是感人肺腑!
【原文】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⑩!
【注释】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⑩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赏析】
从词意上看,《声声慢》应该是李清照南渡不久的作品。当时词人正处于国破夫亡、颠沛流离的境遇之中,内心极度凄苦,这首词所抒发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情。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 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 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 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 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 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 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 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 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 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