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 *** 司马迁
按照陈寿在《三国志》里的说法,司马迁之所以会被汉武帝 *** ,其实是因为两件事。《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这样记载:“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img p=""
太史公司马迁
第一件事说的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于是让司马迁把他父亲汉景帝和他自己的传记拿来看。结果看完之后,汉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在书中对他和他父亲的描述有诋毁之词,相当的不敬,于是他让人削去竹简上的文字,然后丢掉了竹简。
<img p=""
汉武帝刘彻
至于司马迁到底如何诋毁汉景帝和汉武帝的,今天已经没人知道了,因为流传至今的《史记》版本里确实没有汉景帝和汉武帝的本纪。司马迁在这件事情上严重的得罪了汉武帝,因此汉武帝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司马迁,直到李陵事件的发生。
与司马迁被 *** 相关的第二件事就是李陵投降匈奴事件,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司马迁被判处死刑。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当年就曾多次与匈奴作战,战功显赫。李陵的叔父也曾经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漠北,李陵的父亲也曾经是一名军事将领,因此李陵可以说出身于军人世家,所以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在朝廷担任武官。
<img p=""
飞将军李广
虽然李陵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李陵本人的实战经验并不丰富。早年间,他曾经带领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海,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勘察地形,但是并没有碰到过一个匈奴兵。后来他就在河西走廊一带训练军队,同时戍守边关。但是基本没有与匈奴军队直接交手。
汉武帝天汉年间,汉朝与匈奴关系再度恶化,先是以苏武为首的汉朝使团被匈奴扣留,后来汉朝对车师用兵又遭到匈奴阻挠,于是汉武帝命令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攻打匈奴。鉴于李陵战争经验比较缺乏,汉武帝仅安排他为李广利部队做后勤工作。
<img p=""
被匈奴扣留的苏武在北海牧羊
但是李陵年轻气盛,主动要求带领自己训练的五千士卒与匈奴交战。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然而,由于没有军马,李陵只能率领五千步兵深入沙漠。在阿尔泰山附近,孤军深入的李陵与匈奴单于带领的三万骑兵遭遇。
双方交战之下,匈奴军队损失数千人。单于大惊,连忙召集附近的军队一起参战,匈奴骑兵达到了八万人。李陵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终被匈奴军队包围,五千军队仅有四百多人突围成功,李陵被俘,随后投降了匈奴。
<img p=""
连环画里的李陵
这一仗的失利,李陵当然有责任,但是汉武帝轻敌导致的决策失误也是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
李陵降敌的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他宁愿看到李陵壮烈殉国,也不愿意看到他被俘投敌,大汉帝国颜面扫地。朝廷上,群臣也议论纷纷,都认为李陵叛国有罪,应该诛灭其家族。这时司马迁站出来替李陵说公道话,他认为,李陵尽管降敌,但是他在这次战斗中以五千士兵对抗强敌的情况下,尚能杀死一万多匈奴兵,已经很了不起了。他最终兵败是因为弓箭等武器都用光了,而援兵迟迟不到才导致的。考虑到李陵以往的表现,司马迁觉得李陵应该是假意投降,最终会寻找机会回归汉朝。
<img p=""
传说杨令公最终撞死在李陵碑上
汉武帝听司马迁这么说,更加恼怒,他觉得司马迁替李陵出头的目的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功绩,进而指责他本人用人不当。原先他就觉得司马迁在《史记》里对自己有所诋毁,如今李陵事件让他对司马迁更加恼怒,于是他命人将司马迁投入大牢,以欺君的罪名判处他死刑。
在汉朝,如果一个人被判处死刑,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种方法是上交五十万钱作为赎命的钱,另一种方法就是接受 *** ,司马迁没钱,只好接受 *** 。
<img p=""
后人常将李陵与苏武做对比
尽管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被迫接受 *** ,但是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他这样写道:“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最后说说李陵吧,他投敌后不久,有人向汉武帝诬告李陵在帮匈奴人练兵,汉武帝于是下令处死李陵整个家族,李陵从此心灰意冷,在异国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