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该怎么写?
展开全部
说明结构
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五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3)分——总。
2.统分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 理。如《向沙漠进军》。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3.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4.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5.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向沙漠进军》。 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①现象——本质; ②特点——用途; ③原因——结果; ④整体——部分; ⑤主要——次要; ⑥概括——具体。
思路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地浮上来并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思路分析]
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找事物的起因、功用、关系等等进行解说。
下面给出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提示
[解题过程]
注意事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五种:
1.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的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3)分——总。
2.统分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 理。如《向沙漠进军》。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3.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论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4.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5.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向沙漠进军》。 递进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①现象——本质; ②特点——用途; ③原因——结果; ④整体——部分; ⑤主要——次要; ⑥概括——具体。
思路
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结构
对读者陌生以及读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事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在具体说明中,宜先写状态,后写功用或成因,最后揭示性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具体说明部分先说一种现象:传说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把俘虏的奴隶投在死海里,但奴隶却安然无恙地浮上来并讲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然后解释原因,这是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接着进一步解说死海的成因,说明时先叙事,后说它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样说明,读者易于理解。
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它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思路分析]
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找事物的起因、功用、关系等等进行解说。
下面给出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提示
[解题过程]
注意事项
1.审题──弄清说明对象。
弄清说明对象,首先要弄清是写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可以从审题入手。如《食物从何处来》,它的`语法结构是“食物从何处来”。文章要说明的是食物“从何处来”,即要说明食物是怎么样来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是个修饰语,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人民大会堂”是说明对象。由此可以判断出《食物从何处来》是事理说明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事物说明文。
弄清说明对象之后,就要就题立意──确定中心思想。确定中心思想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是正确。也就是说,我们解说的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要有科学的根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次是深刻。深刻是指说明事物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要使读者不仅了解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是集中。所谓集中就是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方面的,感性材料是丰富的,但在确定中心时不能没有重点,没有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文章里面面都说到。如果面面都讲得不深不透,反而会把中心思想给湮没了。
2.注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按事物内在联系安排材料,进行说明,可以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我们所学课文《向沙漠进军》就是用了由因及果的说明顺序。阐述比较抽象的自然科学原理,一般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事物的表象分析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来说明。因为这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开头先介绍“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然后由红花的表象分析到“为什么这样红”的本质。同学们在写作时,究竟使用哪种说明顺序,主要是根据说明对象的自身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格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